1月3日,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2022年,交出一份难中求成、殊为不易的答卷;2023年,擘画一幅砥砺奋进、未来可期的蓝图。会上有哪些亮点、重点?一起往下看↓
2022年总结成绩
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在大战大考之年交出了一份难中求成、殊为不易的答卷
经济增长顶压前行、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逐季好转、持续回升。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比亚迪襄阳产业园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粮食克服持续高温干旱影响再获丰收;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351个,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总量居全省第1位;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405家、4A级旅游景区3家;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浩吉铁路襄州北疏运基地全面建成;襄阳铁路物流基地、小河港疏港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
发展动能不断壮大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403个、新开工814个、新竣工300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9家、总数达到1925家;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4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280家;超卓航科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上市企业总量居全省第二位。
城市能级明显提升郑渝高铁全线贯通,呼南高铁襄荆段、襄阳至宜昌高速公路启动建设,小河港实现千吨级货轮通江达海;襄江大道鱼梁洲隧道建成通车,城市外环全线贯通,中心城区半小时交通圈加速形成;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18个,城市更新有序推进;樊城滨江商务带、汉江生态城等重点功能区开工建设,襄水源、凤林古渡生态公园建成开放。
动力活力持续增强高新科技城二期起步区投入运营,湖北隆中实验室挂牌运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我市设立创新中心;新认定省级高新区2家,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23个、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2个、瞪羚企业38家;实现814个事项“一窗通办”、189个事项“一事联办”、610个高频事项“掌上办”;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2.6万户;襄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我市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民生支出占比逾75%,市政府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超10万人;在全省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获得“好”的等次;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效,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2023年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一丝不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六个更好统筹”,积极探索以四化同步发展为重要路径的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成势见效,助力全省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建设,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襄阳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重点任务
☞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千方百计恢复提振消费
研究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强信心、纾困解难;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消费节会等方式,多措并举激发社会消费潜力;大力支持大宗消费,有效释放服务性消费需求,鼓励发展新型消费;着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大力实施公共服务人员住房保障工程。
●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新引进投资过5亿元工业项目170个,过50亿元产业项目30个;力争205个亿元以上项目在一季度开工,全年竣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320个;紧盯国家政策走向和资金投向,谋划一批关键性、支撑性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向上争取各类资金占全省比重逾10%。
●千方百计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用好襄阳“政策通”平台,向企业快速、精准传达政策;深入开展各类企业帮扶活动,持续办好“政企早餐会”“专家人才早餐会”;常态化开展产销对接、政银企对接活动,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题;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加快打造“144”现代产业集群,重点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和整车企业;积极探索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的标准体系、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用好矿产资源,抢抓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风口,培育形成新的千亿级产业。
●着力强化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完善园区承载功能深入实施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行动,提升20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七通一平”标准,推进6个化工园区功能完善,力争保康化工园区获得省批复认定;统筹做好“千企千亿”技改提质、优质企业梯次培育等工作。
☞加快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品质
●巩固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推进呼南高铁襄荆段、襄阳至宜昌高速公路等一批对外交通在建工程,做好待建工程前期准备,抓紧推进襄阳机场改扩建工作;抓好襄阳铁路物流基地、中国邮政襄阳邮件处理中心、传化公路港二期等一批交通物流重点项目,努力构建铁水公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重点推动城市快速路建设,确保内环提速改造一期建成通车、二期主线贯通,打通振华北路等5条断头路、循环路,建成春园路、航空路等3座人行过街天桥,做好庞公至东津、樊城至襄州小清河过江通道前期工作,实现对内交通提档升级。
●积极推进重点功能区开发推进东津城市新中心建设,优化城区规划设计,启动高铁新城建设,加快构建百亿级产业集聚区;优化调整庞公滨江生态商务区规划,重点建设2.13平方公里核心区,完善骨干路网,建成滨江景观带;启动东西门城墙连通工程,改造提升环古城公园和长门遗址公园,建成管家巷历史文化街区,推动襄阳古城保护与利用;重点抓好菜越片区和三江口片区开发,保障樊城滨江商务带高质量建设;推进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确保檀溪片区年内建成、4平方公里襄水源生态保护地修复提升,15公里襄水沿线基本成形。
●提升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梳理重点城建项目,争取一季度开工建设一批;尽快完工邓东泵站等重点防汛排涝项目;扎实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试点建设。
●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抓好棚户区改造遗留项目清零攻坚,推动中心城区4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在各城区构建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打造15分钟生活圈;抓好公园游园和口袋公园建设;持续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更大力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认真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刻不容缓推进农业产业化持续推进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加快实施正大百万亩田园综合体等20个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新培育1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农业现代化示范县。
●大力实施强县工程深入实施“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战略,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一体推进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农民多增收、有奔头;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脱贫不返贫、巩固上台阶。
☞纵深推进改革开放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开展减时限、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四减”行动,大力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域通办”;推行“多规合一”“多测合一”“多审合一”“多验合一”,推动各类项目审批时限再缩减、效率再提升。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健全财政资金资源统筹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力实施国企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推动汉江国投等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优做强做大。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推进自贸片区、综保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持续提升口岸功能、贸易功能、服务功能;加强一类航空口岸建设,适时启动航空口岸客运包机;积极培育引进外贸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支持各县(市、区)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和“一江九河”保护与治理;坚决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突出问题整改;扎实推进“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
●坚决守牢社会安全底线持续推进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风险大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整治隐患,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完善帮扶特殊困难群体的社会福利制度,全力办好民生实事;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统筹做好岁末年初民生商品保供稳价、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等工作,保障好特殊群体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