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新时代需要青年好声音。湖北日报两名95后评论员,以笔为旗,用年轻化的表达阐释大政方针、回应民生关切,写下一篇篇视角敏锐、文笔清新的评论作品,抵达人心、凝聚力量。在党媒评论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他们迎风生长,努力唱主角、挑大梁,用文字表达对时代、国家和社会的思考和态度,在“立言”中立志、立身。
让更多人读出党心连着民心
湖北日报评论员 程曼诗
党媒评论理论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参与撰写社论、评论员文章、时事评论、新闻漫画点评等写作任务后,我更加深刻领悟到评论员文章中“党心连着民心”这六个字背后的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读深读透重要精神以及在观照具体新闻时事时,要从政治上、事实上、逻辑上,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向大众解读和阐释,言之有物、力戒空谈,这是党媒评论员文章的基本要义。
评论不仅在于技巧。我的体会是,要不断学习,除了向书本学,向别人学,重要的是向实践学。所谓格物致知,要扎根生活,多与人打交道,要体会民心民情,把自己摆进去,将心比心,这样才能做到“说人话”。要学点逻辑,按常识推理、按常情推断,不能高高在上。这样写出来的语言,讲出来的道理,就会有人情、通情理、能共情。
好的评论员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说理透彻、用词准确,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离不开日常广泛阅读基础上的知识积累。在党的二十大隆重开幕后,部门安排我第一时间撰写“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报评论员文章,要求既要写活又要写透写准。报纸上最终呈现的仅有700余字,但我为此阅读了近20万字的材料,这只是评论员们应对重大时政报道的一个小小缩影。
作为一名“95”后,入职两年多来,领导、同事常建议我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不然要被掏空了。保持学习的习惯,时刻做好准备,对于评论员来说是必须的。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汲取他人的智慧,才能在急难险重的任务关头顶得上、立得住。
“文章立意高,融合历史与现实,有纵深感和时代感;作文时主题集中,分析推理有逻辑,同时行文相对活泼,不呆滞笨重。”这是我对优秀党媒评论的理解,也是要持之以恒努力的方向。
做一名年轻又老到的评论员
湖北日报评论员 余姝满
说起党媒评论员,经验丰富、阅历深厚往往是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形容词,甚至在刻板印象中是上了年纪的大叔。
在湖北日报评论理论中心,年轻人正成长为中坚力量。
对于“95”后的我来说,一出校门就直接跨入评论理论中心,是一次思维提升、思想碰撞的独特体验。
站上“评论战场”,到新媒体阵地“一线发声”,深度参与重大系列评论,让我认识到“评论员”三个字,分量之重、责任之大。
2022年是政治大年,系列评论任务密集且繁重。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考察指导工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党的二十大,部门一仗接着一仗打。
从学深吃透政策、策划评论方案,再到字斟句酌每篇稿件,部门用新人、带新人,我们年轻人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其中。
犹记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召开之际,接到开幕社论任务时,内心诚惶诚恐,明白必须全力以赴。阅读大量资料,动笔成稿后,部门负责人带着我们一字一句地打磨,紧盯版面到深夜。
任务是艰巨的,顺利完成后的自豪感也是真切的。一次社论写作,一次自我磨砺,深刻感受到部门的“传帮带”,彼此建立支撑、加深信任。
每一次系列评论撰写都像是一场“大考”。既要仰望星空,胸怀全局、站位高远;又要脚踏实地,紧贴实际、下接地气。我们在多达十几万字的资料中抓住精髓、把握重点,字词句力求既精准又鲜活,以增强系列评论的可读性和传播力。这些都无不考验着评论员立意选材、逻辑分析、驾驭语言的能力。
写评论就像做学问,任重而道远。我时刻提醒自己:做一名年轻又老到的评论员。
年轻,不只是年龄,而是始终保有一颗火热的心,带着感情去观察社会民生;老到,不是老气横秋,而是要持之以恒地积累知识、辛勤耕耘,以认知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感情的温度,去创作经得住时间检验的评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