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际十大考古新闻揭晓 “郧县人头骨化石”上榜

十堰晚报 2022-12-27 09:00

■记者 冰客 特约记者 方周圆

本报讯 2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2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2022年度国际十大考古新闻,“中国湖北发现100万年前郧县人头骨化石”入选2022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据悉,学堂梁子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旷野遗址,1989年、1990年,在此先后出土了两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学术界命名为“郧县人”1号、2号。这两次考古发掘分别被列入“七五”期间和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填补了亚洲古人类发展缺环,而“郧县人”头骨化石也被湖北省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珍藏。

今年5月18日,在距前两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出土地点仅30余米处,考古人员在离地表不到一米深的地方再次发现一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后命名为“郧县人”3号。

经考证,这具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处在欧亚大陆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是探讨人类东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化石证据,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发布的2022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2022年度国际十大考古新闻中说:“中国湖北郧县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的距今约100万年前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是欧亚内陆迄今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该新闻入选2022国际十大考古新闻首条,且是中国唯一一条入选的2022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新闻延伸

“郧县人头骨化石”缘何入选2022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郧县人头骨化石”缘何入选2022国际十大考古新闻?

据悉,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位于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坐落于汉江北岸。通过考古发现,这里出土的100万年前古人类颅骨化石,不仅伴生丰富的石制品,且保存的堆积相当多,这在中国发现的古人类遗址中,从材料的全面性、完整性、丰富程度、可能解决的学术问题和可持续性等方面衡量,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重要性,堪比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文、图/记者朱江

出土丰富的动物化石和石制品

1989、1990年,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因发现两具直立人头骨化石(俗称“郧县人”)而闻名。这是一处集古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三位一体的重要旧石器时代遗址,埋藏人类化石的地层的时代被测定为距今110至80万年。

该遗址保存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埋藏于汉水北岸的第四级阶地内。阶地在基座之上保留厚层的第四纪堆积,多数部位厚度超过8米,局部厚度超过18米,保存了100多万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2001年6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两具“郧县人”头骨化石出土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学堂梁子遗址开展过5次考古发掘,发掘出丰富的动物化石和石制品。

如何解决早期发掘与研究所遗留的有关“郧县人”确切的体质形态、生存时代和遗址性质等学术问题?怎样进一步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活化历史场景创造条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1、2022连续两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郧阳博物馆、十堰博物馆等单位,组成多学科交叉的考古团队,对该遗址开展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

遗址修建温湿可控的考古方舱

在学堂梁子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中,专家组制订了科学周密方案。

考古队采用最新的田野考古规程和前沿科技手段,对埋藏头骨化石的部位及时进行了扩方发掘,基本厘清了化石的分布、埋藏和产状及与其他动物化石、石制品等遗存的层位与空间关系,并系统采集了沉积、环境、年代和微体植物化石与遗传信息分析样品,发掘过程系统、规范、精细。

2022年5月18日,在距“郧县人”1号头骨发现33年后的同一天,在相距33米远的考古发掘地层壁面上,“郧县人”3号头骨“横空面世”。

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埋藏在 B区第三层粘土质粉砂层中,保存完好,形态清晰,具有直立人的体质特征。

最难能可贵的是,3号头骨形态基本正常,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所能提供的形状信息比以前发现的两具头骨更丰富而真实,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前两具头骨变形的缺憾。

如何保障考古发掘的质量和文物安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十堰市和郧阳区政府共同努力,在遗址修建了温湿可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考古方舱和考古工作站等。与此同时,为了使考古发掘更加科学、系统、有序和可持续,考古队引进考古发掘数字管理平台、Arc⁃GIS系统和国际通用的最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与记录方法,对遗址进行地点和发掘区的划分,纳入新的布方与观测系统。以遗址范围内的山梁为基本地貌单元分为若干地点,各地点又分为若干发掘区。

记者解到,“郧县人”的这三枚头骨相对出土比较完整,可利用的信息更多;而且可以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将周边的地层环境及其他信息收集起来,帮助考古团队解锁百万年前人类生活的环境以及人类是如何与环境协同进化的。

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化史

“郧县人”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该阶段人类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学特征;该化石处在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为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东亚直立人与智人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这次发掘的收获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讲好东方人类故乡先民演化和文化发展的故事,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依据与信息。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陆成秋说:“学堂梁子遗址所在的秦岭及汉水中上游河谷是我国也是世界非常重要的人类演化圣地。在陕西蓝田上陈村附近发现的212万年前、非洲之外年代最早的石制品,距今163至115万年间的公王岭蓝田猿人头盖骨,在湖北境内发现的100万年前的郧县直立人和大约同期的梅铺直立人、50万年前的白龙洞直立人,10万年前的黄龙洞早期现代人和150余处旧石器时代各时段的考古遗址,都分布在这一地区,构成200万年以来人类迁徙演化的廊道。”

同时,陆成秋表示,这些遗存表明该地区在远古发生过不同时期、不同人群频繁的迁徙与狩猎。“我们的祖先在这一山川地域适应生存、劳作繁衍,为今日考古工作者留下了丰富、珍贵的文化遗产和重建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重要科学资源。”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位于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坐落于汉江北岸,曲远河口西边。(划红圈处)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