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宗故里,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 ——孝昌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纪实

孝感日报 2022-12-18 20:00

■全媒体记者王悦 通讯员鲁以芳

孟宗故里,孝道昌隆。走进大别山南麓的孝昌县,不分市区、乡镇,有广场的地方就有欢快舞者;不论专业、业余,有公园的地方就有愉悦的歌唱;不论闹市、村湾,有图书的地方总有静心的读者……这里居民生活的一瞥一幕,都能让人感受到文化的浸润和脉动。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自去年获批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孝昌县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创建目标,在公共文化阵地、人才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下真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文旅创新融合,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绘就孟宗故里“诗和远方”新画卷。

文化惠民

加码幸福生活

散步、打球、跳舞、遛娃……傍晚,孝昌县七里湖文体中心室外广场上人气十足,自5月室外广场对外开放以来,这里便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目的地。

七里湖文体中心是孝昌七里湖综合治理项目的一部分,采取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总投资2.4亿元,主体工程包含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及室外广场等,配套建设体育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目前工程主体已完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计划明年正式对外开放。综合治理项目完工后,将为周边15万群众提供文体休闲场所。

这是孝昌坚持文化惠民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孝昌持续推进“百千万文化惠民”项目,让群众文化生活有阵地、更多彩、更便捷。

——完善设施网络,丰富文化生活载体。按照“覆盖城乡、功能健全、便捷高效”原则,投入1500余万元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实现13个乡镇(区)中心建设全覆盖,全免费服务、全天候开放;投资建成县、镇、村三级文体服务中心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成219个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覆盖;每年投入100余万元更新书报刊,县、乡、村三级藏书量达88万余册,人均藏书1.82册。

——统筹资源,丰富文化活动供给。组织全县公共文化机构及民间文艺团队开展“戏曲进乡村”“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进万家”“村晚”等线上线下各类文艺演出、展览、文化惠民活动。示范区创建以来,共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400余场。

——优化服务,打造活动品牌。持续举办“书·时光”公益讲坛,广泛链接省、市文艺团体、高校专业人才资源,聚焦群众所需,延伸服务空间,创新服务形式,一年来累计举办讲堂12期。在万人大社区花园镇澴西社区专门设置了宣讲阵地,针对留守群体、农民工等开展书画知识、曲艺技巧培训、同工同酬政策宣讲等“订单式”服务。

挖潜人才

激活文化事业

“小河有‘三老’,三老如三宝。”千年古镇小河镇,依山傍水、历史厚重,孕育出许多文化名人,其中就有孝昌雕花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张玉义,国家级书画名家胡在田,知名本土作家、孝昌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叶云生。

沿着明清古街澴西街来到张玉义家,他正在研究新的创作题材。下转02版上接01版

墙边摆放的“喜迎党的二十大”“美丽孝昌新农村”等主题雕花剪纸,形象生动、精巧细腻。今年82岁的张玉义,从小受父辈熏陶,錾花雕刻技艺精湛。

近年来,在孝昌文旅部门推动下,张玉义成立了个人工作室,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传承人,获得“三区人才”专项补贴等支持,潜心创作,传承非遗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

人才兴,则事业兴。孝昌通过挖潜本土人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走进百姓生活,薪火相传,永葆生机。

——建立非遗传承、戏曲传唱、民乐传授、民俗传扬、书画传习五大基地,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进课堂等,涌现出小河镇“三老”等先进典型;评选扶持文化示范中心户115户,涌现出农民根雕艺术家沈青华、盆景制作艺术师张秀良等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带动了乡风文明和乡土文化繁荣发展。

——采取“民营公助”模式,大力扶持民间楚剧团——孝昌楚剧团,开展人才培养、剧目创作,每年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其下乡演出,填补了孝昌专业院团的空白。几年来,孝昌楚剧团携大型原创楚剧《孝廉孟宗》在全县巡回演出逾千场。

——创新实施“县聘县管乡用”机制,通过县文化馆向社会公开招录24名文化员,统一调配使用,解决人员编制、待遇、人事管理等问题,加强培训、健全考核机制,实现了人才愿意来、留得住、能干事。

文旅融合

让文化成为最美风景

游湖赏景,瞻仰红色遗迹,体验生态采摘,住民宿、尝私房菜……每到周末,一批批来自武汉、河南等周边的游客就会选择来到孝昌县观音湖景区休闲度假。

湖边有家福来山庄民宿,常年客流不断。山庄老板王宏瑜是武汉人。11年前,来观音湖游玩后,王宏瑜流连忘返,孝顺的她索性在当地买下房子,接来母亲养老,后凭借一手好厨艺经营起民宿,闲暇时,便带着母亲看好山好水。

她热情爽朗,经常在网上分享当地的风土人情,不知不觉间由“观光客”变成了“代言人”。多年来,新老“粉丝”纷至沓来,为了尝尝王宏瑜烹调的美食,也为在孝昌的如画风景中探寻“诗和远方”。

大美孝昌,既是绿色沃土,也是红色故地,更有孟宗文化传承千年。

如何唤醒文化基因,舞出文化自信?孝昌的答案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文化成为最靓丽的风景。

着力打造公共文旅服务示范带,孝昌以观双线、王杨线、小观线、丰邹线为主轴打造4条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挖掘沿线文旅资源,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把文化设施建在景区,把文化活动办进景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取得“1+1>2”的效果。

磨山村融合石艺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打造磨山五馆(磨山村史馆、农耕博物馆、石艺博物馆、民俗文化馆和中原突围磨山纪念馆)、中原突围纪念广场、磨山石道等景观文化群,兼收山石草木自然妙趣,传承家国情怀、敦厚人文;丰山镇突出桃文化、孝文化、劳模文化、七仙女文化等元素,规划建设桃花源驿站公园、S334农旅融合示范线、桃花源文化广场、地方农副产品电商平台等文旅项目,形成了“一站十园”的乡村文化旅游新格局。

孟宗文化旅游节、“孝行千里”湖北省自行车挑战(孝昌站)系列赛、导游词大赛、“孟宗孝行故事”非遗进景区展演、“喜迎党的二十大建功新时代”乡村村晚……

一条条精品旅游线路,一场场富有特色的文旅活动,聚集了人气,宣传推介了孟宗故里的敦厚人文、秀丽风光,为孝昌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无限动力。2021年,孝昌县旅游接待人数达3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2亿元,连续多年同比增长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