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通讯员 陈伯承
疫情当下,“退役军人之家”不惧险阻、冲锋在前。极目新闻记者11月30日从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到,连日来,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员干部和广大退役军人一道,投身一线,在抗疫前沿阵地擦亮最美“志愿红”。
一肩挑两担,他们“白加黑”坚守
“两周没回家了!”11月30日,当记者拨通襄阳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严凡的电话时,他还在运送物资的路上。爱心志愿者为困难退役军人筹集了一批爱心物资,他们正在协调关爱退役军人协会,把温暖送到每一位困难退役军人的手上。
志愿者坚守社区
严凡同时还是自己所住小区“双报到”党支部书记,小区有100多位居民党员。他心系单位和小区两头,每天在单位保障正常工作运转的同时,兼顾着小区党员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电话和微信,组织安排居住地小区24小时值班活动,远程电话处理小区各种纠纷,安抚群众,协调车辆接送滞留机场及火车站人员进入隔离区。
像严凡这样一肩挑两担的党员干部还有不少。每天早上浓雾还未散去,襄阳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宋莹便穿上红马甲,站在了维护核酸检测秩序、进出口值守的行列之中。曾在西藏服役12年的叶静,每天早上在小区门口值守3小时,晚上的最后一班岗也是他。毕静芳、敖书飞家中孩子年幼,她们却始终坚守防疫一线,抽出中午和晚上的有限时间辅导孩子功课……心中有使命,脚下有力量,大家紧紧拧成一股绳,把“铁钉”作风散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老兵再上抗疫一线,给100多名志愿者再当“炊事兵”
朱松猛没有想到,当兵17年,转业3年后,还能有机会再当上一回“炊事员”。
朱松猛为志愿者们做饭
朱松猛所在的张营社区,现有居民3000多户,6000余人,分为12个自然村,流动人口量大,出入口众多,值守人员有100多人。疫情来临,周边餐馆停业,100多名志愿者订盒饭都成了问题。曾在部队炊事班干过的朱松猛主动请缨,为志愿者们当“临时厨师”。每天做完了饭,他还继续参与社区值守。朱松猛还带着父亲、姐姐、弟弟一起抗击疫情,全家齐上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20年初,襄阳市军休二所工作人员、退役军人张文建和朱松猛在抗疫一线表现突出,受到社区和群众一致赞扬,“二所双兵”的故事成为美谈。随着疫情来临,两名老兵再次挺身而出,在抗疫前线风采依旧。
每天早上6点,张文建准时起床,赶到社区,开始一天的忙碌。由于所在社区有确诊病例,需要分区域、分时段检测核酸。张文建“全副武装”地赶到各小区,没有电梯,爬上爬下,半天完成1200多人的采样,衣衫汗透了一遍又一遍。为了节省防护服,采样期间他从不喝一口水。但张文建从不喊累,因为16年的边疆从军经历,磨练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张文建说,自己是党员又是退役军人,关键时刻必须顶上。
领导带头,党员干部“双报到”坚守社区
疫情防控关键时期,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闻令而动,迅速集结,全员下沉社区、服务基层,全力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众志成城筑起抗疫坚固防线。
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蔡念文第一时间赶赴周家冲社区,了解社区防疫情况,慰问一线干部职工,表示将坚定不移地支持社区工作,党建结对互助发展,防控疫情并肩同行。同时,蔡念文还作为普通党员每天积极参与居住地社区的志愿服务,带领系统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扎根、在抗疫前沿奉献。11月19日至今,该局党员干部已参与“双报到”活动416人次。
襄阳市军休一所“党员突击队”迅速出动,在保障军休干部健康安全和支援社区抗疫两条战线上出色完成任务。
退役军人黄飞就是这支铁军里的代表人物。黄飞曾在中国边防服役16年,荣立三等功4次、优秀士官5次。2015年转业安置到襄阳市军休一所,2019年初前往谷城县下磨石村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曾获扶贫工作队先进队员称号。2020年疫情期间,他连续奋战一个多月,被襄阳市委组织部评为敬业奉献、担当有为先进典型。
在樊城区洪家沟社区“双报到”的这段时间,黄飞每天起早贪黑,准时“打卡”,积极参与维护采样秩序、小区巡逻、物资配送、入户排查、卡口值守等工作。
“天还下着小雨,寒风穿透了衣服,雨水也打湿了衣袖和裤子。没有地方避雨,就靠撑着的伞、身穿的雨衣;脚冷了,就在原地走几步;脸疼了,就用手捂一捂。近4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没有一个人离开防控岗位一步。左岸春天1000余户近4000人安全有序完成核酸采集,让我再次感受到了众人逆行的力量。”黄飞在他的抗疫日记里写到。
襄阳市军休三所积极发挥基层共建共治共享作用,及时了解所在社区困难需求,11月23日向长虹社区捐赠了一批酒精、消毒液、方便面、牛奶、鸡蛋、矿泉水等防疫、生活物资,同社区守望相助,共同守牢抗疫防线。
襄阳市军休四所全体在职党员就近下沉社区,并积极支援慧苑社区,在滨江路核酸检测点服务3000余人次。居住在四所院内的96户家庭近200人的服务保障工作,落在了范兰海等3名党员志愿者身上。范兰海像个“女汉子”一样,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范兰海进行消杀
范兰海的丈夫是一名退役军人党员,转业安置在襄阳火车站工作,被武汉铁路局评选为2022年度“武铁工匠”。疫情发生后,他主动要求留在一线岗位值守,多日未曾回家。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