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下送彩霞

楚天都市报 2022-11-26 07:23

于潇湉 图片提供:长江少儿出版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我风 通讯员 胡同印 向金莉

近日,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冷湖上的拥抱》,荣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冷湖是个什么湖呢?

熟悉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读者,一定知道“头顶天山鹅毛雪”的克拉玛依油田,“嘉陵江边迎朝阳”的四川油田。冷湖,则属于“昆仑山下送晚霞”的青海油田。

青海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缘,被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所环抱,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西气东输的重要输送源头。在这2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如今建有敦煌、格尔木、花土沟三个基地,是全国陆上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除了这三个基地,青海油田还有一处秘境,它的名字叫冷湖,雅丹地貌让它看起来神秘非常。就在这一片曾经的无人区下面,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它因石油而兴起,因资源枯竭而重归寂静,现在是东半球唯一一个世界级天文台基地,被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80后儿童作家于潇湉所著的《冷湖上的拥抱》,将宏观叙事与儿童文学完美结合在一起,生动地呈现了老一辈石油人在冷湖石油开采,无畏艰苦、舍生忘死、心怀“国之大者”的创业故事和英雄事迹。在续写“国之血脉”的“大历史”、石油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书中以孩子的视角,生动还原了共和国几代石油英雄群体的画像,真实呈现了石油战线上一代人的奋斗,也塑造了当代“油娃”的向上形象。

近日,于潇湉接受了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专访。

处理现实生活比写作还要困难得多,文本是一种寄托了理想的呈现

记者: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在众多的写作类型中,为什么会拥抱儿童文学呢?在新作《冷湖上的拥抱》中,您书写了三代人的石油精神与信仰,这是一个比较宏大的主题。但同时,书中也书写了个体之间的细微情感,比如父母与孩子之前从充满隔阂到实现理解的过程。请问您在具体的写作中是如何处理这二者的关系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于潇湉:我从初中起就发表文章,大学时开始给期刊写小说,接触儿童文学的写作其实是从2007年开始。最早是因为工作原因,我做了十年少儿期刊中心编辑,最初组稿时,因为每个栏目都要给出一个样稿,便自己上手写了个童话,后来这篇故事被发表、转载,得到了鼓励,这才算拥抱儿童文学。

文中的亲子隔阂与理解的问题,实际上对我而言是没有造成多少困难。因为我在写的是我的自我感受,而这恰好是一个共性问题。这是我内心的声音,是我和我的父母之间苦苦探索,却进展微乎其微的一个课题。处理现实生活比写作还要困难得多,文本是一种寄托了理想的呈现。同时,我在写作一部作品时,总是试图找一个情感上的支点,不管主题是宏大还是细微,找到这个支点,总是能举重若轻。

作为女作家,我总在想什么样的角色是完美的女孩儿角色

记者:书中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吗?您能不能给读者具体介绍几个自己笔下的原型人物?

于潇湉:孩子都有原型,大人是几个成人组合而成的。就说说几个孩子吧。孟海云的原型是油田学校里一个“问题女孩”,因为逃课,早恋,成绩不好,当我见到她时,却发现那是个温柔美丽的女孩儿,惦记着生病的爷爷,甚至考虑打工挣钱给爷爷治病。她那种隐藏在老师和家长熟悉的叛逆一面之下的温柔,令我印象深刻。

杜亦茗真的就是个几乎十全十美的孩子,成绩好,家教好,兴趣爱好多。一般情况下,太完美的人令人嫉妒,可是这个孩子有一种能力,避开嫉妒,只留下喜爱。

余君影,原型也是个假小子,有点儿骄傲,只有杜亦茗能让她乖乖听话。这几个女孩子,让我看到一种新时代女孩儿的特性:自信、张扬个性,也叛逆,但掩饰不住温柔和善良。同时,我希望她们也被西北那粗犷的风格浸染,大气、勇敢,这是我心目中完美的女孩子——作为女作家,我总在想什么样的角色是完美的女孩儿角色。我想这三个女孩儿,拼凑成了这个答案。

记者:在作品中出现了一个情节,孟海云梦见自己骑着一头鲸,“那头鲸自南向北,在空中漂浮,宛如一艘巨大的潜水艇,游荡于隔壁之上、天地之间。”这个情节让我想起了新西兰作家威提·依希马埃拉的作品《骑鲸人》。作者自言这个故事是“关于现今的状况,描述人们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如何面对新的挑战”。想问问您,书写这个情节有什么寓意吗?

于潇湉:我特地去搜了一下这部《骑鲸人》,发现它探讨的也是我感兴趣的主题,同时也塑造了出色的女性角色,这很惊喜。但对于书中的孟海云而言,她是从海南到敦煌,地理差异带来心灵的水土不服,让她自然地怀念有关海的一切。鲸这个意象,是海的象征和她思念的集合体,她在这层意识之上,时而上升,时而俯冲,吻合了她在新环境中有期待有失落的现状。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是文学,其次才要加上定语“儿童”

记者:我看到您的小读者既有小学生,也有初中生。那么在您的内心,期待的读者是哪些群体呢?您希望通过这部作品给读者传递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呢?

于潇湉:我写作的时候是不给目标读者设置年龄限制的,我认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是文学,其次才要加上定语“儿童”,以文学的标准去判断的话,我当然希望任何与这本书有缘的人,都可以坐下来一读,即使是个大人。儿童文学听着像一个文学小分支,但我没有按照分支去走路,而是认为自己走在传统文学的大道上。分类是出版和市场做的事,我要做的,就是写我内心的声音。

我也没有预想过去传递太高大上的精神能量,我本身没有那么大力量。只是,我每本书都有一个情感支点,若是读到的人被其感动,并觉得这段阅读时光没有荒废,对我而言就已经是满足了。

记者:我国的儿童文学自五四时期发展至今已有百年,作为一名颇有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您认为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哪些品质或要素?

于潇湉:真诚和深刻。这不仅仅是儿童文学的判断标准,也是优秀文学的判断标准。

儿童文学不该因为读者年龄层偏小就放宽其标准,首先要把孩子当人看,尤其是当不输给大人的人看,先尊重。这两个标准是我阅读标准,当然也是自己的写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