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坐一圈“聊天咵事” 人人出力共建美好家园 ——“共同缔造”实践中的黄冈故事

湖北日报 2022-11-24 08:15

阅读提要

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黄冈走在前面。早在2019年,该市的麻城、红安两地就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县(市)。今年9月, 按照省委部署要求,黄冈选取112个村(社区)进一步开展试点,分层分类推进,打造共同缔造“升级版”。

利用塆组群众会、“红星之家”、小区红色驿站等载体,黄冈组织党员干部下沉村组塆落、小区楼栋、工厂车间,与群众同围一张桌、同坐一条凳“聊天咵事”。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召开塆组群众会超30万场次,征集群众对村庄规划、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方面意见建议超百万条。

鸟瞰麻城市黄土岗镇堰头垸村,光伏基地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通讯员 罗雨 陈可欣

冬日夜晚,华灯初上,黄州区堵城镇文昌小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小广场上,一场“塆组夜谈会”通过线上线下同时展开。

线下,村民们陆续从家中赶来,一人一张小板凳。坐一起的,还有社区干部、下沉党员、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

线上,一个直播架、一部手机,外出经商、打工、上学的能人学子,齐聚直播间。

面对面、屏对屏,你一言、我一语,讲政策、说变化、想点子、话发展。

“塆组夜谈”谋良策,共同缔造靠大家。

从“无人管”到“一起管”——

小区综合党支部成为群众主心骨

文昌小区位于堵城镇马衖村,是个移民小区,居民主要来自叶路洲外迁的9个村。

曾经,各村人各村管,小区事无人管,矛盾重重。

办事不方便!600余户居民分别属于不同的村,居民办事必须先到洲内所属行政村办手续,再前往镇政府办理。同住一个村组,办同一件事却要跑不同的地方。

群众有怨言!“下雨就被淹,出门就蹚泥,夜晚要摸黑。”长久以来,由于机制不顺,资金不足,小区内道路、管网、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没人管”“管不好”难题如何解?

“成立小区综合党支部,牵头处理大小事务。”小区综合党支部书记汪洪涛介绍,去年6月,文昌小区设立,并成立黄州首个农村移民小区综合党支部,对公共事务、居民服务事项等进行兜底管理,能现场办的直接办,需要户籍村办的代理办,彻底改变过去无人管的问题。

建立小区自治委员会,将小区划分4个网格,设立党小组,小区内31个党员户挂牌亮相,划定责任片区和联系包保对象,形成以党员中心户为节点的全覆盖管理网络。

堵城镇投入近200万元,建设文昌小区党群服务中心,设有便民服务大厅、村级卫生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公共服务场所,方便群众办事。

军岭村居民汪建国,不用东奔西跑,就在“家门口”的便民服务大厅办理了居民医疗保险。他逢人便说:“事事有人管,我们有了主心骨。”

从“事事有人管”到“人人都管事”——

“塆组夜谈”让村民拧成一股绳

“‘管什么’谁来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汪洪涛脱口而出。

在小区综合党支部的组织下,一场场“塆组夜谈会”在文昌小区相继展开。

“小区4条横路,有点窄,不够错车,而且道路坑洼不平,晚上还看不清路。”有居民提议拓宽道路。

“尽管拓路需要拆掉我家厨房,但我全力支持。”军岭村居民江承兵表态,不要一分钱补偿。

“修路是好事,我把装杂物的仓库腾出来。”叶路村居民刘曙坚定支持。

“塆组夜谈会”的火热商议中,居民们纷纷表示赞同,最终达成共识,全力支持扩宽修路。

人心齐,难事不再难。

居民汪志华是一名泥工,主动放弃外面的订单,加入到修路队伍中;居民陈前进投工投劳,参与路面地基修葺、平整;在外打拼的老板汪财运也伸出援手,捐了50盏路灯。

扩宽黑化、建排水管网、安装路灯……经过两个多月施工,4条长300米、宽5米的横向道路,修葺一新。

居民们主动配合拆除猪圈、牛舍、棚屋、菜园,清理陈年垃圾,畅通小区道路。

“门前小事自己干,房前屋后一起干,村塆大事共同干。”居民陈代焱“主人翁精神”被点燃。

看到村里变化,党员陈高义带动周边居民自觉定期清理房前屋后垃圾,保持良好卫生环境。

75岁老党员陈海清,主动将自家客厅改成“聚星之家”,党员群众聚在一起聊天、下棋、宣传政策……

“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汪洪涛说,通过“塆组夜谈会”,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干、大家管,以“共同”的方式,“缔造”美好家园。

上桂村建起“共享厨房”——

同办一桌席,共倡文明风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刘毅 通讯员 雷世达 耿文辉

“又有村民预定了喜酒宴。”11月18日,上桂村“共享厨房”管理员桂迎强,打电话向村红白理事会报备。

上桂村位于武穴市大法寺镇,距城区约半个小时车程,全村496户2000余人。今年,对村民来说,“共享厨房”建成使用是件大好事。

过去,村民办红白喜事,要么去城里酒店,不方便开销又大;要么在家门口找块空地,请来“流动厨房”,环境差、不卫生,遇上坏天气更是难受。

8月初,上桂村召开“垸子夜话”,请村民提建议、出主意,一起共建幸福家园。

“现在操办红白喜事真不方便,村里能不能专门搞个办酒席的场子?”村民桂耀祖话音刚落,就得到大家鼓掌赞同。

“这个点子好,有了固定场所,厨余垃圾更好处理,红白理事会管理也更方便。”七旬老党员桂权兵说。

“宴客点就放在村文化礼堂,那里能摆下30张桌子,也不怕刮风下雨,再在它附近找个闲置房屋,改造成厨房。”村党总支副书记桂田中建议。

“文化礼堂周边房挨房,怕是没有多余的房子哦!”村民桂堂兴说出担忧。

“建在我家老房子吧!孩子们都在城里上班,逢年过节才回来,闲着也是闲着,方便邻里还能图个热闹。”陈春香老人主动捐出自家房子。

难题迎刃而解。村里出钱购置材料和设备,几位做过泥瓦匠、木工的村民主动帮忙,搭灶台、刷墙贴砖、改造空间,不拿一分钱酬劳。今年9月,上桂村“共享厨房”正式启用。

改建好的“共享厨房”光洁敞亮,划分备菜区、操作区、出菜区,墙面地面铺设瓷砖,兼顾防火、清洁等要求,柴火灶、煤气灶一应俱全,还配置了蒸箱、消毒柜等全新设备。

“水电煤气、灶台案板、桌椅条椅都免费提供,群众只用买食材请厨师,就可以操办酒席。”村党总支书记桂堂松说,“共享厨房”由红白理事会管理,村民按需申请使用,理事会对宴席的数量、餐费标准进行监督,引导村民从简操办。

9月底,村民桂秋香的父亲去世,她在村里办了一场白喜事,亲亲眷眷加起来8桌。“吃得和城里大酒店差不多,费用便宜一大半。”她说,自己买菜,厨师加工费一桌才70元,每桌成本不超过350元。

“‘共享厨房’已经办了10场酒席,村民们都叫好。”上桂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桂传兵说。

一花引来百花开。目前,大法寺镇另外13个村也建起“共享厨房”,群众家中办酒席再不叫难。

西角湖村干群勠力整治环境——

湖光日渐美,游客打卡忙

塆组会现场。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陈钰 沈娇

蕲春赤龙湖,碧波千顷,风物宜人。湖边坐落着蕲艾小镇、湿地公园,每逢节假日,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位于湖边的西角湖村三面临水,景色秀丽。

“村里早就想开发旅游,但环境脏乱差,人心也不齐,多次动议,无果而终。”刚退下来的老支书贡汉国感叹说。

今年9月,西角湖入列省级共同缔造试点村。“开了多场塆组会,大家统一了思想。要想村里有大变化,不能只等上级给政策,得大家齐心协力。”村委会成员张晨说。

按照“群众动起来,台子搭起来,氛围造起来,小事干起来”的原则,西角湖村两委负责统筹资源,做好规划,主导建设。村民们各自管好房前屋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西角湖村集体收入主要来自水面承包费。以往只包不管,很多养殖户缺乏环保意识,用鸡粪养鱼,水质不断恶化,鱼也卖不了好价钱。

有了村民的支持,村里组建合作社,收回全部鱼塘,改“二十年一承包”为“一年一承包”,并与养殖户约定,只能人放天养。

村中心的贡湾塘,进行坡岸整治,大家一齐动手,栽上草皮。塘边修建了遮阳长亭,铺设了环塘步道。步道两旁都是村民们捐献的坛坛罐罐,种上各类花卉,错落有致。塘边的小山坡进行了平整,准备栽种各类果树。

塆塆通公路也很快得到实施,3米多宽的水泥路铺到了每一户门口,考虑到村里老人多,路面还进行了防滑处理。

看着村里环境一天天变好,老百姓也纷纷行动起来。村民贡子荣是李时珍中学的退休教师,他把自家闲置的二层小楼提供给村里建活动中心。“这栋楼建于1987年,是村里第一栋楼房,现在也算物尽其用了。”贡子荣说。

提升住房颜值,村民们还主动更换了铝合金门窗。贡汉金老人把自家两栋房子全部进行了加固改造和整修,“今年春节3个儿子回家团聚,全家都能住上新房了。”

夏友生是村里的老会计,他还是电工、焊工、篾匠。环境整治,到处都是他的手艺。给村里算账门清的老夏,算自己的工钱却总是往少里算,“为自己造福的事,哪能斤斤计较?”

环境美了,游客来了,昔日无人问津的小村庄,如今成了游客的打卡地。目前,已有多位老板来村洽谈投资建设民宿。

陶家河村翻新“武陵第”——

五改设计图,扮靓好家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胡天堂 吴滕钰

经过两个多月建设,陶家河村小公园露出了俏模样。安祥意的新屋就在小公园旁边,每天他都要来工地转上大半天。“我跟老伴商量,把一楼改成农家乐。等公园建成了,生意肯定好!”老安乐呵呵地说。

英山县陶家河村是块红土地。1934年,红二十五军在这里开辟根据地,军部就设在村里的郁氏祠堂。今年5月,投资2.58亿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开建,核心区就在陶家河村。

如何抓住这次机遇,让陶家河人吃上旅游饭?8月20日,村里召开第一次共同缔造塆组会。

“等公园建好了,游客肯定少不了。吃饭住宿,咱们就有生意做了。”“我们自己也要有亮点,给国家公园增光添彩”……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充满期待。

很快,大家意见达成一致。由陶家河乡统筹整合20万元资金,并找人设计,村里组织大伙儿出工出力,翻新倒塌多年的老屋“武陵第”,建一个小公园。“以后,游客来这里,不仅能传承长征精神,还会记住小小的陶家河。”村支书闵建新说。

设计图拿出来了。塆组会上,一个个设计细节被反复推敲。“这个古树台子修得不好,又高又圆又光溜,像个坟包,既不安全又不好看。”“这个台阶石头颜色太浅,跟长征公园不一致,不协调。”“谷易塘边的洗衣台子不能取消,没有乡愁味了。”

一条条修改意见迅速在设计图上得到体现。古树台改为三层石台,台阶用料改为长征公园步道石材,谷易塘边加上了5个小石台。

没有共谋的认真,哪来共建的热情?看到自己的意见如此得到重视,村民们对建设公园越来越上心。

村民安海军在外打工,为了不耽误公园建设,他专门从武汉赶回,把家里的猪圈拆得干干净净。村民安祥意把自家闲置的两层老屋提供给村里建党群活动中心。工地上干活的村民最多的时候有30多人。

边建边优化,设计图一共修改了5版,一个又一个好主意从图纸变成了现实。

“武陵第”门牌后面的空地上,藏着一棵230年树龄的“五彩茶花树”。原来设计成一座苗圃,经过大家提议,现在变身为“同心茶花园”,围着老树已经种上了十几棵干部群众捐的茶花树,还有村民自家的兰草。

谷易塘边的汪家出了个考上清华的女“状元”,塘上设计了一座“状元桥”,本来要刻上状元事迹。大伙儿说,只要保持好的乡风良俗,咱们村以后还能出状元。结果,“状元桥”名字不变,栏杆上改刻上“仁爱、勇敢、修养……”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