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处理居民诉求2万多件 “城管多面手”巧解居民急难愁盼

楚天都市报 2022-11-23 07:27

8年处理居民诉求2万多件  实地调查做到件件有回音 

“城管多面手”巧解居民急难愁盼

邹卫军正在马路上办公

现场踏访,解决企业食堂用气问题

邹卫军巡查街头电柜箱喷绘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卢成汉 通讯员 肖莉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邹斌

“城管队员是城市的管家,理应俯下身子,为群众服务,为企业解忧。”武汉经开区城管执法局办公室主任邹卫军,虽然调换了城管多个岗位,但这个理念,早已在他心中扎根。垃圾漫溢、占道经营、油烟扰民……这些困扰居民生活的事情,一经投诉,他就会转给相关单位进行处理。面对困扰居民生活的难题,现场调查了解,拿出解决方案,巧解居民的烦心事。企业遇到困难,他赶到现场及时化解。他是公认的“城管多面手”。

据不完全统计,8年间,他处理居民反映问题2万多件,通过实地调查和协调督办,做到件件有回音,多数得到圆满解决。

服务企业乐当“店小二”

“我们食堂有一二百人吃饭,能否解决天然气供气问题呀!”今年10月,东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2号园区向武汉经开区城管执法局求助。

邹卫军及时赶到现场查看,发现天然气企业的管网还未延伸到这里,但马路对面已有主管网,他顿时有了主意。

他及时协调燃管办现场踏勘,协调天然气公司从马路对面接通一条管道,将天然气接进企业食堂。企业被他的服务意识所打动,决定“亏本”铺设管道,向该食堂供气。

11月17日,极目新闻记者现场看到,从食堂开挖到城市道路边的管道沟已挖通,市政道路开挖的手续刚刚办妥,“预计12月内接通供气。”

“贴心服务动人情,及时解忧暖人心。”11月12日,邹卫军收到了东风云峰项目送来的锦旗。该项目负责人王士冲说,东风云峰项目从两年前的泥巴地,变身今日绿色、智能、高效的数字化标杆工厂,离不开邹卫军这些热心肠的城管人。

东风云峰项目投资约98.5亿元,是东风公司新一代的绿色环保智慧工厂,建成后产能30万辆,目前已实现量产。“厂区内道路干净整洁,车间厂房井然有序,而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泥巴地。”王士冲说,工地施工车辆轮胎带泥、噪音扰民、扬尘大……引来不少投诉,邹卫军及时帮企业一一解决。建立渣土车出场的冲洗系统,调雾炮车过来降尘,协调环卫公司进场保洁,这一桩桩一件件,让王士冲十分感动,“我们会持续和城管部门共治共建,为城市为社会做出贡献。”

劝停店家当街宰杀活羊

“我们小区附近的一家烧烤店,当街宰杀活羊,太血腥了,孩子们看了都害怕。”2019年2月,居民刘太婆投诉说,孩子和老人看了这种场景,心里不是滋味,更不利孩子们成长。

邹卫军当即赶到烧烤店看到,确实存在当街宰杀活羊的场景,现场散发出恶臭和血腥。而烧烤店以此为卖点,将羊皮羊头当街摆放,“保证现杀现卖”成卖点。

“这种场面,影响了城市环境,给居民带来负面观感。”邹卫军要求店家整改,并请来环卫工,将路面冲洗干净。

谁知,店老板振振有词:“这是我们店的特色。生意不好,你负责啊!”

在多次劝导无效的情况下,邹卫军联合工商与公安、小区物业等,上门进行宣传与沟通,并依法下达了《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

接连3天,邹卫军与城管队员在店门口进行巡查,发现当街杀活羊,立即进行制止,并进一步做思想工作。

“要不是你的坚持,我们真不愿意放弃这个特色。”一个多月后,这家烧烤店更换了经营项目。

迁移马路市场还路于民

武汉经开区滨湖社区3号门前道路,曾经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时间长达10年。在邹卫军的努力下,该市场迁移到附近经营,既不扰民,也方便蔬菜交易。

11月20日,居民马先生介绍,早先市场没搬走,每天从凌晨开始到上午7时许,来自黄陂、仙桃等地的商贩将蔬菜运到这里,批发给小贩。车辆的喇叭声,市场嘈杂的叫卖声,吵得附近居民难以入睡。四股道的马路被占三股,造成周边2万多居民出行难。“马路市场扰民的问题我们反映过多年,但没有真正还路于民。”马先生说,整治时好几天,过后又恢复原状,让居民十分头疼。

“蔬菜是居民生活所需,如果取缔这个市场,同样也会影响居民生活。”如何让蔬菜交易正常进行,又不影响居民生活呢?2019年9月,邹卫军几次到这个马路市场转悠,他发现,离马路市场100多米的滨湖西路,周边没有居民区,交通也不拥挤。

“把蔬菜马路市场迁移到这里,规定交易时间。就可以解决原来的市场扰民问题。”邹卫军的想法,得到了经开区城管执法局、市场监管和街道等单位的支持与认可。

经过一个月的疏导,马路市场迁到了滨湖西路,扰民问题最终迎刃而解。

巧解农民占道售卖难题

103省道汉南段周边,有大量农田。每年6月至10月,是各种农作物丰收的季节,西瓜与玉米集中上市,沿路的农民便在省道边占道销售,来来往往的车辆疾驰而过,安全隐患不小。

2017年5月底,邹卫军带队巡查时发现这一现象。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停下车,和农民深入交谈了解到,除了有贩子上门收购一部分西瓜、玉米外,还有不少的农产品需要农民自销,虽然他们觉得在车来车往的交通要道边售卖,确实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但为了能多挣几个钱,只能冒险占道销售。

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能解决农民销售的问题,又不影响道路行车安全?

邹卫军在现场走访发现,在农田与道路之间有一条十多米的水渠。如果在水渠上搭建水泥板,让农民在上面进行交易,岂不是解决了问题?他组织相关部门进一步勘测,最终确定在水渠上每隔100米,搭建一处临时售卖点,共搭建 32个。如今,这些临时售卖点仍在使用,既解决了农民销售的问题,又消除了交通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