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新洲区李集街张店村,这里的刺绣远近闻名,来自十里八乡的乡村妇女纷纷变身绣娘,一双双巧手绣制出的精美手工艺品,带着乡土记忆走进寻常百姓家里。
11月1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张店女红坊”,女红坊的发起人石翠芬正一丝不苟地纳着鞋底,针线穿梭中,一朵色彩艳丽的“牡丹花”呈现在眼前。她的姐妹们手头也没闲着,在各自的绣作上扎、刺、扯、织……动作熟稔,大家拉着家常,有说有笑,一点不耽误手里的活。
一旁的操作台上摆满了猫头鞋、童帽、围涎等手工制作的服饰用品,墙面的展牌上展示了儿童内外衣、裙裤、鞋帽、配饰,和百家衣、长命锁等民俗服饰。
这几名绣娘都是“张店女红坊”的成员。2020年,在退休教师石翠芬的带动下,李集街张店村罗家湾的几位婆婆和媳妇,成立了妇女小组。大家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聚在这里,通过妇联组织的“神经末梢”在参与社会治理和促进家庭文明新风尚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弘扬传统手工艺,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家住李集街李中村的李自贵婆婆是“张店女红坊”的一员,家里各式各样的绣品将客厅塞得满满当当,不仅是十二生肖挂饰挂了满满一竹竿,还有由各色布角折拼而成的坐垫摆满了沙发,鲜艳夺目。
“孩子在外面工作,我一个人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就想到找些姐妹在屋里绣哈花、聊聊天,蛮开心。”李自贵婆婆说。
说起成立“张店女红坊”的初衷,石翠芬告诉记者:“一方面是想把女红技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也是想让他们丰富自己的生活,还能补贴点家用。”
2021年,在中国滋根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会的支持下,“张店女红坊”正式落成,不仅为当地妇女开辟了就业和增收门路,也带动了村里更多年轻人学习刺绣。如今,在石翠芬曾经受邀宣讲女红技艺的张店小学里,不少学生在刺绣社团找到了自己的乐趣。
“我们这里最开始只有四五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60多个人了,她们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变得更有自信,我还要带更多的人一起把女红这个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守护好。”石翠芬坚定地说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胜 通讯员程雪菲 郑力 黄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