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揣百姓事 善解千家结 “平安大楼”里走出新时代“枫桥经验”

湖北日报 2022-11-10 08:07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惠 通讯员 曾建 罗琴

党的二十大报告摘要

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新闻故事

“忙活了整整7天,却拿不到应得的工资!”今年暑假,8名大学生推开武汉市汉阳区“平安大楼”的大门,代表140名勤工俭学的大学生讨说法,“我们是慕名而来,大家都说,这里是我们维权的地方。”

大家口中的“平安大楼”,是汉阳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

去年5月,汉阳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在全市率先运营。如今,该中心陆续迎来更多小伙伴——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群众信访接待服务中心、行政复议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社区矫正中心,500余平方米的阵地,也随之升级扩容为3200平方米的“平安大楼”。

与此同时,依托“平安大楼”,汉阳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构建“区、街、社区、小区、楼栋”五级多元解纷体系,组建600余支社会治安巡防队、矛盾纠纷调解队,将“调解超市”开到居民家门口,今年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上万件,基本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汉阳区”。

只进一门

10月25日,走进大楼,一楼群众接访中心设有1个接访大厅、4个接访室、1个矛盾纠纷调解室、1个律师工作室;2楼整合政法资源,设有法官工作室、速裁法庭、智能调解室、警务联络室等,入驻多个专业性调解委员会;10楼的社会治理综合指挥调度中心,电子大屏上,各种信息数据滚动,重点部位监控高清显示,全方位打造立体防控和应急指挥体系,多场景解决群众烦心事。

“这面锦旗,就是那140名大学生送的。”汉阳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工作人员李晟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当时学生们一进来,情绪非常激动,中心立即调集法院、调委会、心理咨询等多方力量,历时近半月,与欠薪单位多次耐心沟通,以情以理以法服人,最终为学生们讨回了全部劳动报酬——27290元。

“是你们的无私帮助,让我们的内心,又充满了正能量。”大学生代表熊同学的眼里泛着泪光,将收到的工资到账清单递到调解员手中,“我们将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就是为了让群众‘只进一门’,及时解决纠纷。”汉阳区委政法委负责人说。

只跑一次

不仅让解纷“只进一门”,还要让群众“只跑一次”。

“我丈夫被人用汽油烧伤,重伤一级,现躺在病床上,等着医疗费救命。”李女士向汉阳区法律援助中心求助,在签订《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承诺书》后,很快便为丈夫申请到了法律援助。

“有的工友目前在外地,一时难以返汉,无法逐一提供申请材料,怎么办?”就在农民工孙某和20余名工友心急如焚时,中心工作人员采取线上视频审核确认的方式,及时为他们完成了法律援助申请。

“此前,申请法律援助需要提供经济困难证明,申请人需到所在街道、社区、村居盖章,来回奔波,费时费力。”工作人员徐欣介绍,今年以来,该中心探索“信用+”模式,推行“承诺制”,申请法律援助无须再提交经济困难证明,对有紧急、特殊情形,或因疫情防控等原因,导致非主要材料不全的,进行“容缺受理”,目前已累计惠及百余人次。

“事心双结”

现场,记者注意到,在汉阳区行政复议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罗莹的办公室门前,有一块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时间和案件。“这是我们的工作备忘录。”每天,罗莹和同事们都会在黑板上擦掉已办结案件,或写上一些新案件,只为时刻提醒自己要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然而,结案并不是他们的终点。

在一场因户籍而引发的行政复议案中,虽然公安机关不予办理户籍的决定得到维持,但结案后,区行政复议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仍多次与公安部门联系、沟通、跟进,在得知户籍政策有了更新后,立即与鹦鹉街道居民周女士(化姓)联系,为其在汉阳落了户。

“你们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是最美公务员。”周女士发来感谢的短信。收到短信的该中心工作人员王丽环,是武汉市行政复议“王丽环先锋队”队长。“不能仅仅结案了事,要让案结事也了,事心双结,才是最高境界。”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