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瞪羚”如何跨越“死亡谷”

湖北日报 2022-11-09 08:13

湖北运来塑胶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建厂房,预计11月底投产。 (视界网 江车 摄)

湖北大禹汉光真空电气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清点产品。(视界网 江车 摄)

湖北首通电磁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吴时浩与技术团队在生产现场研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坚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吴坚 通讯员 龚红焰

“瞪羚企业”,是指创业后迈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增长速度很快、在市场竞争中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

它们具有与瞪羚共同的特征:个头不大,却跑得快、跳得高。跨越“死亡谷”,是他们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要一跃。

11月初,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孝感市部分“瞪羚企业”,探究这些企业的成长轨迹。

大禹汉光

“高龄选手”厚积薄发

你知道什么是真空灭弧室吗?

真空灭弧室,又名真空开关管,是中高压电力开关的核心部件。在电力行业中,开关电器会产生电弧,电弧高电压导致温度瞬时升高,极易引发火灾。因此,真空灭弧室应运而生。其与陶瓷、金属焊接后,形成真空密闭腔体,能承受数万伏的高电压。

11月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位于孝感市高新区的湖北大禹汉光真空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禹汉光”),见证了该企业创造的奇迹。

按要求,省级“瞪羚企业”注册时间不超过15年。今年刚满15岁的大禹汉光擦边入选,属于“高龄选手”。

“正是找准了自己的赛道,才有了厚积薄发。”公司董事长张国祥感叹。

创业之初,张国祥把目光聚焦在国内电力市场。当时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和特高压输电,市场前景广阔。大禹汉光埋头技术攻关,不断研发配适产品,发展一度迅猛。

2015年左右,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大禹汉光发展进入“瓶颈期”,销售额止步不前。张国祥决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

经过调研,大禹汉光发现真空灭弧室在海外冶金、建材、机电配套、医药、水利泵站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市场空间广阔。但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对产品技术研发要求更高。海外客户不仅要求产品体积小、寿命长、更节能,还要能适应不同地区极端气候等复杂环境。

同年,大禹汉光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共同研发出车载长寿命真空灭弧室,将真空灭弧室的使用次数从几百次提升到十万次以上,极大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

在此基础上,研发出能在低温、潮湿、风力不均等不同恶劣环境下使用的新产品。经过多年自主研发,大禹汉光产品种类已达150多个,拥有国家专利26项。

“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定制。每种产品都需要反复进行数据测试,调整产品适用性。”张国祥回忆,从布局到真正进入欧洲市场,前后花了四五年时间,直到2019年才拿到欧盟认证,开始小批量出口。

找准新赛道,企业迅速进入爆发期。2019年至2021年,在全球疫情蔓延的环境下,大禹汉光出口逆势上扬,海外销售额从零增长至4000多万元。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10%。”张国祥说,海外市场发展迅猛,大禹汉光未雨绸缪,已经开始布局海外知识产权,建立海外专利预警机制,以应对面向国际市场未来技术的“专利战”。

运来塑胶

紧盯“风口”联合研发

“终于从小作坊搬到了大厂房。”11月2日,孝感高新区京广大道旁,两栋灰色调的标准厂房已见雏形,卢运来正忙着指挥工人安装生产线。

卢运来是湖北运来塑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来塑胶”)创始人。8年时间,他带领企业从一间45平方米的办公室起步,年产值从600万元增长至1亿元。

在他看来,作为小微企业,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要紧盯发展风口,不断创新产品。

2013年,卢运来还是一名高中化学老师。看到新材料风口,他决定辞职创业,将目光瞄准改性塑胶材料。

改性塑料,就是将废旧塑料经过加工改性,提高阻燃性、强度、抗冲击性等方面性能的塑料制品,在汽车、家电领域应用广泛。

创业之初,最让卢运来头疼的就是钱。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太高,且抵押物只有一栋住房,贷款额度有限。卢运来找到孝感市经信局,经市经信局、湖北政和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保,他以住房为抵押获得270万元贷款。

拿着这笔贷款,他成立孝感首家塑胶企业研发实验室。同时联合湖北工程学院,建立孝感院士专家工作站,研发多种新型塑胶颗粒产品。

由于产品强度高、韧性好、成本低,一推出就受到市场青睐。2019年,公司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随着国家“禁塑令”出台,生物降解塑料成为“蓝海”。卢运来想跟上风口,却有心无力。他坦言,公司研发团队能力有限,自主研发的产品竞争力不强。

得知企业需求,2020年8月,在孝感高新区的牵线搭桥下,博士服务团来了。武汉工程大学王大威博士主要研究生物降解材料,和运来塑胶的需求很对口。“你有技术,我有工厂。”双方一拍即合,建立产学研基地。

很快,双方共同研发的生物降解薄膜包装和纳米荧光纤维防伪膜、包装袋、纸盒与纸箱等产品出炉。新产品更耐温、拉伸强度更大,成本也大幅降低,市场前景广阔,且附加值更高。

但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运来塑胶目前的厂房环境、承载力以及生产设备无法满足要求。

今年4月,在高新区支持下,由孝感市高创投资有限公司出资,帮运来塑胶代建厂房。此举大大减轻企业资金压力,也为新产品投入市场争取了时间。

“新厂房占地1.5万平方米,新增至少30条生产线,预计年底建成投产。”面对未来,卢运来信心十足:争取5年内将企业打造成省内改性塑胶行业知名品牌。

首通科技

投入1200多万元减少误差0.5微米

“整卷漆包线长42万米,直径30微米,全长的直径误差不能超过0.5微米。”11月4日,在湖北首通电磁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首通科技”)生产车间,公司副总经理黄万平向记者介绍道。

漆包线是制作电机、电器等产品中电磁线圈的主要材料。2012年,公司成立后,主要为家电产品做配套,与美的、格力等大型家电企业都有合作。

随着现有市场趋于稳定,首通科技开始发力开拓新市场。2017年,该公司决定试水新能源汽车、高铁、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产品应用领域越高端,对漆包线的精度要求也越高。“误差必须再减少0.5微米!”在给目标客户第二次送样时,黄万平又一次撞了“南墙”。

此前,公司通过升级设备、优化工艺、更换原材料等措施,将误差减少至1微米,没想到还是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如何再减少0.5微米?黄万平一时摸不着头脑。

经过反复试验,技术研发部部长吴时浩发现,拉丝设备电流保持稳定时,拉出来的铜丝更均匀、更精准。

但仅靠公司现有的研发力量,无法解决该问题。多方打听,黄万平找来湖北工业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常雨芳现场诊断,并聘其为科技副总,共同研发出电流更为稳定的拉丝设备。

“科研经费投入1200多万元。”黄万平说,幸好当地政府和银行及时伸手,提供1500万元低息贷款,缓解了企业现金流压力。

经过半年反复测试、调整,该公司生产的漆包线精度终于稳定达标。

跨越0.5微米的“鸿沟”后,公司一口气拿下8000多万元订单。

近年来,企业规模逐年扩大,生产线从4条增至30多条,年产值从不足1亿元增长至3亿元。

去年,该公司微细漆包线产量产值均为全省行业第一。

记者手记

给“瞪羚”更多关爱

□ 陶忠辉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这是我们采访几家“瞪羚企业”最直接的感受。企业的培育和壮大,绝非朝夕之事,无捷径更无“万能法宝”。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都要有耐心和定力,学会做“时间的朋友”。

言起选择的初衷,几位创业者不约而同提及,在企业最艰难的初创期,当地政府尽己所能给予了资金、用地、人才、科技服务等全要素保障。这些“瞪羚”跨越死亡谷“惊险一跃”时,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关爱和呵护。

“初生瞪羚”虽不怕虎,却怕成长路上的磕磕绊绊,他们需要更多关爱——一个解决困难的办法、一次送上门的政策……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帮助他们鼓起勇气、坚定信心。

栽好梧桐树,必有凤凰栖。但愿更多的地方像孝感那样,创造更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留住、培育更多好人才、好企业、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