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中国心”跳动世界医学强音 移植供心保存时间从四小时延长到八小时

湖北日报 2022-11-03 08:19

湖北日报讯 (记者胡蔓、龙华、通讯员协宣)一颗由广西南宁器官捐献志愿者捐献的心脏,经过7个小时转运,在一位14岁扩张性心肌病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胸腔内强劲而有力地跳动着。11月2日,这名少年兴奋地说:“每天都是新的!”

一路呵护这颗心脏辗转1200公里的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医生王寅说:“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由于供体心脏的保存时间从以往的4个小时延长到8个小时,跨地区心脏移植的救援半径大幅延长。这意味着即便在我国边陲,医院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心脏移植供体的“迁徙”,大量患者因此获救。

10月31日,武汉协和医院对外公布,该院心脏移植团队对530例心脏移植患者跟踪评估,结果显示,用其独立创新技术保存、转运的供心,冷缺血8小时与4小时移植后的效果无异,通过医学评估,冷缺血8小时供心可以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据了解,心力衰竭是全球唯一持续增长的心血管疾病。对于终末期心衰患者而言,心脏移植是最有效治疗手段。但因供心资源十分稀缺,且其保存安全时间相对于肾、肝、肺供体更短,难以满足患者救治需求。全球每年约10万人需要心脏移植,仅6000例左右能等到供体、完成移植,提升心脏移植数量与质量是国际心血管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传统技术下,一颗供心置于低温器官保存液中的冷缺血安全时间在4小时以内。但我国幅员辽阔,有时供体、受体即使配型成功,供心也难以在安全时间内完成转运,只能被放弃;有时由于交通工具延误等原因,供心错过4小时“安全期”,只能眼睁睁被浪费掉。

“如此稀缺的供体资源,却无法拯救生命,让人痛心。”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心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笃定决心,“一定要破解‘延长供心摘取后的保存时间’这个难题。”

1989年,董念国在导师兰鸿钧教授指导下开始研究。他们的设想是,心脏在离开供体后能迅速停跳且保持在相对稳定的0℃至4℃冷环境中,以便更好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但究竟用哪种物质、什么浓度能让供心“秒静”、减少心肌耗能、顺利复跳?在一遍遍推演、动物实验里,团队终于看到了曙光。通过上万次各种实验,他们发现,心肌细胞在一个特定钾离子浓度区间的冷缺血保存液中,可完成这一使命。此后,他们又通过反复改进,完善停跳、灌注、转运等一整套策略,使供心冷缺血时间延长到8小时,并研发出专用转运箱。

2020年3月,这项名为《长冷缺血供心心脏移植临床应用》的重大医学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心肺移植杂志》上。同年,美国医学经典教科书《胸部外科学》(第九版)前言评价,董念国利用长冷缺血供心技术获得了很好的临床心脏移植应用效果。

2014年,出生3个月大的小天佑在武汉协和医院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创下亚洲年龄最小、体重最轻儿童心脏移植纪录,其供心冷缺血时间接近7个小时,如今,他活泼、健康。“‘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融入医者的血脉里、拯救生命的实践中。”董念国说。2021年,他们团队共完成心脏移植97例,其中近1/4供心冷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该团队还创造了供心冷缺血最长纪录——10小时45分钟,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2018年以来,我国新增的心脏移植医疗单位90%以上采用此方法进行供心保护,这也使得心脏移植的“版图”骤然扩大,覆盖全国。

据悉,我省心脏移植数量从15年前的每年10例左右增加到现在的年均150例,其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达84.1%,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心肺移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