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小操场上快乐奔跑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狄鑫 通讯员 王雯婷 周莉君
场地紧张,就无法开展特色体育活动?人均活动面积仅3.5平方米的武汉市硚口区红旗村小学,探索出了一条值得类似学校借鉴的路子。
改编“刘畊宏毽子操”、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体育作业亲子打卡……“双减”政策落地以来,红旗村小学改革以往的大课间活动形式,克服场地困难,想法子让孩子动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开辟错峰大课间 小操场也能快乐奔跑
位于武汉市核心城区中山大道北侧地段的硚口区红旗村小学,占地面积小,校内操场最长边不足50米,学生生均面积3.5平方米。如果和其他学校一样做课间操,学生会密集得难以伸展手脚。平时的课后锻炼,学校里也略显拥挤。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并达到一定运动量,学校因地制宜,设计了点对点跑操活动。每天上午大课间,学校抽调四个年级学生,首尾相连快乐奔跑起来,远看如同“小蚂蚁搬家”一般井然有序。
“除了跑操和课间操,引进流行元素来调动学生运动健身的积极性。”该校大队辅导员兼体育老师潘成瑶介绍,今年“刘畊宏毽子操”风靡网络,于是她和体育组老师一起改良出“小学生版毽子操”,大课间带着学生一起跳。“效果相当好,听到音乐孩子们一阵欢呼。当然心率和出汗量也跟着快乐的心情一块达标了。”潘老师笑着说。
操场承载量有限,大课间只能保证部分学生运动怎么办?那就另辟一个错峰运动时间!“双减”以来,学校在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增设“一起运动”时间,进行“阳光体育”半小时活动。这样,一天有上午和下午两个大课间错峰运动,加上体育课时间,确保了学生校内每天至少运动一小时。
引进民族体育活动 好玩还能学知识
下午大课间玩什么?怎么玩?红旗村小学邀请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老师,把适合小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引进校园。
每天下午大课间铃响起,竹铃球、翘旱船、三人板鞋等民族体育活动在操场上火热开展。
一只竹编圆球,内有铜铃,叮当脆响,这便是土家竹铃球。在红旗村小学的操场上,一群学生们角逐一只竹铃球,攻守腾挪。练习的同学说:“大家互相配合,球一扔,要跑跳着迎前接球。”这样的运动游戏既锻炼身体,又培养了团队精神。
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周佳音介绍,引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让个别感统失调、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孩子也得到了锻炼。
今年5月,学校精心组织了一场民族文化嘉年华活动:苗族、壮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全校18个班,以班级为单位选定一个民族,在操场指定文化体验区,每个学生都尽己所能展示民族文化和特色。“我们班展示的是鄂伦春族,孩子们学习了解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还动手创作了别具风情的盘子画,增长了见识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周佳音说。
亲子打卡体育作业 视力和体态都在进步
二年级班主任梁昱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低年级孩子在肢体控制、身体姿态上需要通过加强锻炼来提升,学校除了通过大课间充分开展体育活动,在学生回家后也鼓励学生和父母开展亲子体育锻炼。
“女儿在家会练习蹲起、交叉跳,或者到院子里打羽毛球、玩轮滑。运动完睡眠更好了,原本她身材比较瘦小,现在也长高长壮了。”二年级学生黄钰影的妈妈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她带女儿检查视力时,医生提醒要注意远视储备,不然可能影响成年后的视力状况。今年7月复检时,黄妈妈惊喜地发现女儿视力远视储备值提升了0.5。“非常开心,这都是坚持做‘体育家庭作业’的好处。”黄妈妈说。
该校针对不同年段学生,布置不同类型体育家庭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与爸爸妈妈一起完成体育作业,锻炼的同时,促进家庭亲子关系。
每月,学校会在升旗仪式上对学生的体育家庭作业效果进行评估,颁发“红领巾争章”之“健体章”。一学期来,参与活动的人次达1096人,收到体育锻炼作品9553件,体育锻炼视频浏览量达29929次。家庭体育作业,帮助学生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