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绿水青山 发展绿色产业 ——恩施市白果乡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恩施日报 2022-11-02 15:34

马家坪湿地。(资料图)

阳昌隆生态农场。(资料图)

全媒体记者 杜玉婷 通讯员 蒋祥辉 胡 洋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10月20日,恩施市白果乡两河口村阳昌隆生态农场,一条小溪顺着山势缓缓而下,绕着山田,淌进民居,三两村民围坐在巨幅墙绘下售卖当地特产,游客们在草地上支起帐篷体验露营。

“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村庄成了景区,我也吃上了‘旅游饭’。”村民田保国说出了大家的心声。白果乡推进“两山”转化的故事,精彩纷呈。

追“青”逐“绿” 厚植生态底色

滟滟水波流碧色,水清岸绿醉人心。初秋时节,走进茅坝槽村马家坪湿地,雪白的芦花与阳光交相辉映,微风漫卷,起伏的银波随风摇曳,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秋之画卷。

“以前湿地无人管理,大家钓鱼露营,留下很多白色垃圾。自从进行治理后,如今水更清澈了,生态更优良了,前来打卡拍照的人络绎不绝,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说起近年来的变化,茅坝槽村宋家老屋农家乐经营者刘萍非常高兴。

茅坝槽村作为高山村,前几年,每到淡季,游客都会大幅度减少。而自从马家坪湿地成为网红打卡点后,如今,即使是淡季,村里几家农家乐的生意仍然火爆。

近年来,白果乡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各级河长、湖长上岗履职,紧盯河湖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统筹推进辖区河湖生态治理和保护,全乡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叔,您快点把火点扑灭!现在天气这么干燥,万一火苗飘到旁边的林地里可不得了!”水是白果的“魂”,山是白果的“根”。在金龙坝村,林长黄永河正带领护林员在星斗山林区边缘巡林,当看见有村民在野外生火后,他立马过去扑灭火点并向当事人宣传森林防火知识。

星斗山林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跨恩施、利川、咸丰3县市,保护区总面积达6.8万公顷。自林长制全面推行以来,在星斗山脚下定期巡山护林便成了金龙坝村林长黄永河的重点工作之一。

自林长制全面推行以来,白果乡严格压实林长制工作责任,全乡39万亩林地均落实乡、村两级林长全面包保,充分发挥护林员“前哨”作用,定期开展全覆盖式巡林护林,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化“绿”成银,探索共富发展

如何以“绿起来”带动“富起来”,进而实现“强起来”?

在龙潭坝村龙潭峡谷内的一处天然山泉水源,水流量稳定、水质清亮、口感甘甜,一篇“生态水”变“致富泉”的文章跃然纸上。

今年5月,恩施州峡露山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了年产10万吨富硒矿泉水的“峡露山泉”生产工业园。工业园建成以后,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30余名村民增收50余万元。点“水”成金,昔日藏于深山无人识的优质水源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一条绿色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也越走越顺。

化“绿”成银,致富道路越走越宽。白果乡境内有道地中药材1.2万余亩、烟叶基地5000亩、魔芋种植面积近3000亩,依托这些丰富的生态产业资源,白果乡的绿色工业不断发展壮大,恩施市润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恩施九信中药有限公司等30余家绿色工业企业相继在此落户,带动当地2000余户农户致富增收。

生态栽培,打造绿色茶园

入秋以来,宋麒麟便成了贺家湾山的常客。每天清晨,他都要带着10多名当地村民到山上的老茶园清园除草。今年是他在这座荒山之中穿行的第九年,曾经杂草丛生、人迹罕至的荒山,在他的打理下,变成一座远近闻名的“金山”。

“现在已经在龙潭坝村打造出了3片老茶园,面积达500多亩。”宋麒麟说,2016年,他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每年可产出干茶750余公斤,年产值达400万元,为当地60余户农户带来100余万元的收入。今年3月,宋麒麟投资100余万元打造的“茶博园”正式竣工,独特的老茶文化已经吸引了州内外上千名游客前来观光。

来到下村坝村长鹰坝生态茶园,500余亩茶田组成的茶山绿海映入眼帘,远方驶来的动车从茶田上空呼啸而过,构成了一幅绿色生态与现代科技和谐共生的画面。

“近几年,我共发展茶园7亩,每亩平均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算起经济账,下村坝村民李应桃幸福满满。

经过多年发展,白果乡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8万余亩,茶叶合作社达80余家,4家茶叶加工企业进规入统,综合年产值突破3亿元。

村强、民富、景美、人和,这是白果乡绘就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白果之变,既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恩施市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缩影。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恩施市努力修复生态,用绿水青山敲开经济发展大门,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