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体系“育” 知识体系“导” 创新体系“研” 实践体系“做” 中南民族大学构建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湖北日报 2022-10-31 07:54

在打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背景下,中南民族大学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从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各民族优秀人才角度,出台了系列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形成了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工作机制。

该校药学院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立足民族高校实际,围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扎实基础、实践能力、研发视野的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调结构、促融合、强基础、提质量”系列综合教学改革。在此过程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民族医药知识文化的融入,探索了“引企入教、多元共建”的人才培养新路径,确立了“服务产业、通专相宜”的人才培养新标准,提出了“学用一体、固本拔尖”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起“价值体系‘育’+知识体系‘导’+创新体系‘研’+实践体系‘做’”的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同向同行——强化价值引领提升专业素养

该学院聚焦“政治认同和品德修养、学术志向和奉献精神、懂医精药和善研善成”3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围绕“共同创造、共同开拓、共同信念、共同进步”等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了“授课教师主教、导师主导、班主任和辅导员辅助、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协助、企业合作导师参与”的全员育人模式,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建设健康中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涌现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先进典型,药学院党委获评湖北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与爱民制药公司党支部入选湖北省“携手共建、助力重振”活动名单。

多元共建——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该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外引内培优秀教师,同时选派教师担任医药企业科技副总,聘请药企专家担任合作导师。打造了国家杰青、优青牵头的专职队伍和企业工程师领衔的兼职队伍相结合的师资,把学科、行业前沿导入课堂教学,将科研项目引进实验毕设。

搭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大实践平台群”,实验教学基础平台通过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层层递进训练实验技能;科研实践综合平台将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助推中药(民族药)各环节高质量发展研究为主的科研训练;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学校石榴籽创梦空间,推进“教、研、赛、践、产”一体化,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创业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平台共享企业资源开展实训、见习、毕设,强化学生对医药全产业链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职业素养,全方位打造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

产业导向——调整专业设置重构课程体系

该学院依据药学学科属性和特点,将国家需要、产业需求、行业应用导向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药物研发为主线,对应靶标确定与活性研究、结构优化与成药研究、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剂型设计与批量生产4个阶段,设置化学生物学、药学、药物分析与药物制剂4个本科专业,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评价、保障机制,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按照优化基础、提升能力、激发创新、彰显特色原则进行课程改革,促进药学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与民族药学的相融性和应用性。

按需施教——转变教学模式重塑教学形态

该院针对培养对象的差异,采取“一三制”模式,实行分段、分级、分层教学:第一年进行大班授课,夯实学科基础。后三年基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基础与兴趣、条件、潜力开展小班教学,针对基础薄弱学生建立学业发展帮扶体系;针对基础较好学生,加大探究式教学比重。辅助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参研项目接受个别指导,突出拔尖创新,通过“面、线、点”立体培养,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实现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发展的平衡。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制作慕课课程,建设信息化药学知识题库;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增强教学的交互性、体验性,实现师生有效互动,最大限度消除疫情、时间、场所、学习基础和硬件设备的限制。

面对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和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将继续打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攻坚战,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为建设健康中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