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通讯员 苏杭 张周凯
阅读提示
“慢火车”是指铁路部门在出行不便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开行的票价低、具有公益属性的旅客列车。一趟趟“慢火车”,以其特有的方式,串联起大山内外的两个世界,既是老乡们出门乘坐的“公交车”,又是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便民车”“致富车”“连心车”。目前,全国共开行公益“慢火车”81对,其中,途经我省的有两对,分别是:麻城往返江西九江6025/6次;麻城往返河南淮滨8332/1次。
9月28日,铁路系统进入国庆运输工作状态首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蕲春站登上从九江始发、开往麻城的6026次列车。4节车厢内,旅客分布较为稀疏,有老人、小孩,也有年轻的情侣和大学生。
“很方便,姑娘嫁到黄梅,我每次去看她,去就坐6025,回就坐这趟6026,在蕲春火车站转到黄梅的汽车蛮多。”从蕲春上车、家住麻城的郝凤兰告诉记者。
6025/6次列车自1996年9月京九铁路通车后开设,至今已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麻城、黄州、浠水、蕲春、武穴和江西九江之间运行26年,每天一个往返,服务沿途810万老百姓,被百姓称为“铁路班车”。
今年58岁的蕲春站党支部书记熊建平从1986年入职以来,一直在大别山老区内的车站工作,陪伴并见证了“6025/6”次列车的运行、升级。
“‘慢火车’是在通勤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熊建平告诉记者,这趟车最早是为了方便沿途铁路职工上下班,沿线不少村民经常冲着火车招手希望搭车,“后来报上级同意后,这趟车在一些乡镇小站停车时,老乡可以直接上车再买票,票价从1块钱到几块钱不等。”
熊建平回忆,那时候,车厢内椅子少,空出来的区域比较多,老乡们挑着菜上火车,萝卜、白菜、菠菜什么都有,要是赶上过年,车上就像赶集,非常热闹,“黄梅的小池口、蔡山、孔垄等地的菜农,经常搭这趟火车去旁边的江西九江卖菜”。
列车长熊伟已经在这趟车工作10多年。他介绍,以往这趟车上往返的学生流、探亲流比较多。如今,随着生活的改善,每年4月“去麻城看杜鹃”、夏天“去九江登庐山”的游客也逐渐多起来。
历经时代的发展,“6025/6”作用也多次变化:早期由于各种交通都不便利,“慢火车”是老乡进出山乡的“硬支撑”,同时也是打工人前往九江中转火车的“硬联通”;到了21世纪初,铁路部门在这个区间开行了更多的空调车、经停车,为沿途百姓提供更多的选择,这些车的票价略高于慢火车;2012年以后,随着合武线(高铁)开通,以及高速路网愈加密集、私家汽车日益普及等因素叠加,“慢火车”的客流逐步下降。
熊建平说,“慢火车”的速度其实并不慢。早期80公里/小时,现在也接近120公里/小时。之所以“慢”,主要还是因为过去沿途停靠乡镇小站点较多。2016年开始,随着客流大幅下降,乡镇小站停止了上下客运。
记者了解到,“慢火车”的硬件条件也在不断升级:从早期的内燃机车到如今的电气化机车,车厢内部的温控装备从以前的风扇升级为空调,而票价却几乎没涨:最短旅程早期只需要1元,现在升级为空调车也仅需几块钱;全程约223公里,全程车票也仅需要27.5元,比普通绿皮列车还便宜10元。
据悉,从开通到2016年,因为票价便宜、通勤方便,这对列车客流一直很火爆,从最早2节车皮到后来加到4节车皮及至最高峰的6节车皮。随着近年来高速公路、高铁以及老乡们生活的改善,乘坐“慢火车”的人在减少。但作为一种时代的印迹,如今仍旧有许多年轻人、大学生选择乘坐这趟“慢火车”,去感受快节奏生活里的闲适。
“这趟车的沿途车站都在县城,对于我们这些不赶时间的旅客来说很方便,希望能一直开下去。”郝凤兰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