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一起关注精神障碍康复。过去十年,全国有1180多个区县开展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帮助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在北京,有一位精神防治科医生朱毅华,她不是科班出身,却从事精神防治工作26年,被患者称为“朱妈妈”。来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朱妈妈”和她那些孩子的故事。
在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社区,正在家访的朱毅华发现患者小任最近病情复发,小任的丈夫是一位病友,朱毅华一边开导着夫妻俩,一边带着志愿者们帮他们收拾起家来。
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街道精防医生 朱毅华:(养了)两只狗、三只猫,还有小鼹鼠,我们就帮着归置,搞搞卫生什么的。
今年67岁的朱毅华退休前是八里庄医院的一名医生,上学学习全科门诊的她毕业时被分配到儿童保健科工作。1996年,医院成立了精神防治科,但缺少专业医生,其他科室的医生又大多不愿和精神障碍患者打交道,朱毅华受命转岗到了精神防治科。
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街道精防医生 朱毅华:上病房实习的时候,一看那些病人唱啊跳啊,他们根本就没有自理能力。他们也是各个家庭的孩子,他们也需要帮助、需要爱护、需要治疗,我们就想试一试。
既然试了,就要做好。朱毅华开始一个个收集辖区内病人的病史,并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
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街道精防医生 朱毅华:那时候一送就是往七八十户家里送药。有好多药(病人)其实没吃,把那药扔到垃圾桶里了,我们就嘱咐家属把药搁在米饭里边,藏着吃。有时候我说张嘴,我看看药哪去了,是不是小虫子跑到肚子里边去了。
朱毅华的用心让她很快和辖区内的病人及家属建立了信任,然而正当她觉得这份工作好像也没那么难时,一次意外让朱毅华瞬间有了敬畏之心。
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街道精防医生 朱毅华:我上(病人)家去访视,我说你要是不好好吃药,我就给你送医院去,就这一句话他就有点恼了,我准备往出跑,刚走到门口,就是这种椅子,啪就打到我后背,当时就把我给打出去了。我们就给派出所打电话,4个男士就给他抬到担架上。我们也帮着去弄,一上车他就咬着我手了,手就流血了。出院我去访视他的时候,我说那天你把我给打了,你知道吗?(他说)朱大夫你瞎说,你对我那么好,每天给我送药,安慰我吃药什么的,我怎么会打您?不可能,朱大夫你对我这么好,我不会打你的。
患者的话让朱毅华动容,被打的委屈也在一瞬间消散。但伤口变成的疤痕烙在了朱毅华的手上,更烙在了她的心里。要强的她没有跟家人说手臂受伤的原因,而是从那时起,时刻提醒自己要以更专业的态度和语气对待病患。
有了之前的经历,从那以后,朱毅华到北京多家医院学习精神防治的专业知识,还到意大利学习交流。这一干就是21年。2017年,已经退休的朱毅华放心不下自己服务多年的患者,来到八里庄温馨家园担任志愿者,继续为病患们提供健康监测、康复训练以及配药诊疗等服务。
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街道精防医生 朱毅华:原来有一部分病人,每次我一不去,就在屋里来回转,说找我。后来有一次我就抱他,我说怎么回事,你连活动都不参加了。(病人)说我想你。我说你为什么想我啊,他说我想妈妈。当时我心里,就这样一句话,我都要哭了。
从那天起,朱毅华在温馨家园多了一个名字——朱妈妈。在朱妈妈和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愿意走出家门,到温馨家园进行康复训练的精神障碍患者从刚开始的每天七八个人,发展到如今的每天近100人。
北京海淀区八里庄街道温馨家园康复学员 武卫:温馨家园也组织一些做手工的活动,做了一个挺有成就感的。我还拍了照片拿回家里给父母看,给我们闺女看,说这是爸爸做的。
眼看着一些患者恢复较好,朱妈妈又开始鼓励他们帮助带动更多的患者,王燕就是其中之一。每次活动,王燕都会作为志愿者给朱妈妈担当助手。慢慢地,王燕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还吸引了同为学员的李兴旺。
后来每次活动,朱妈妈都会特意把两人安排在一起。2018年春节前夕,温馨家园上演了一场浪漫的求婚仪式,鲜花、喜糖、背景板,朱妈妈和温馨家园的工作人员一起布置现场,见证了他们的幸福时刻。
北京海淀区八里庄街道温馨家园康复学员 王燕:俩人在一起互相照顾,我特别喜欢玫瑰花,红玫瑰、白玫瑰,他就在我生日,还有节假日的时候就给我买花,特别喜欢,特别高兴。如果没有朱大夫牵线搭桥,我们可能真的是成不了。
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街道精防医生 朱毅华:我在这又当医生,又当康复师,又当介绍人。温馨家园是一个大家庭,家里是个小家庭。把患者当作孩子一样对待,让他们可以自食其力、回归社会,让他们的家属安心上班,真的,感到特别欣慰。
(总台央视记者 高磊 张译丹 韩文旸 黄一宸 魏帮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