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体验:农事活动唤起乡愁,为美丽乡村建设赋能

极目新闻 2022-10-07 11:34

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视频剪辑 黄志刚

这个国庆,没有规划外出游玩。完成了长假的选题任务后,极目新闻记者专程抽出一天时间去了趟乡下,不带采访任务,沉浸式游玩了一天。

深度体验乡村生活后,极目新闻记者发现,当下农村正在发生蜕变,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越来越多的乡村从群众出发,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让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乡村环境正在发生深度蜕变

10月4日是重阳节,按照假期安排,当天极目新闻记者带着家人一行,从驻地驱车半个多小时,来到荆州区弥市镇。

这是荆州区唯一的江南集镇,同一个行政区划跨长江而治,这在全国也并不多见。冲击平原作为江汉平原的典型地貌特征,让弥市镇的农业基础较好。

公开资料显示,这个滨江小镇人口接近10万人,全镇粮食种植面积达21万亩,年产量11.5万吨。近年来,当地依靠发展特色种植业,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农业特色产业面积近5万亩,包括南瓜、红高粱等品类。

去年年底,该镇的灌区工程开工,将主要灌溉河渠进行了修缮,并先后实施了渠道清淤、浆砌石挡墙固脚、河渠护坡植绿等施工项目。

在目的地村头,极目新闻记者看到,受今年长期干旱少雨天气影响,虽然河渠几乎干涸见底,仅残存一些浅滩,但不难看出,整个河渠的修缮和绿化栽种还是做得比较好。

清淤后的河渠,河床有了一定深度,以往淤泥堵塞河道的现象几乎不存在。护坡上,杂草被清理干净,栽种的绿植也焕发生机,难得的是,护坡岸边还安装了防护栏,这将有效维护农村的道路交通安全。

走在乡村公路上,各家各户门前都放置了垃圾桶。村民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们已经摈弃了垃圾乱扔乱倒的习惯,每天的生活垃圾有人定时清理,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

当然,这只是农村乡风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而真正让人留恋的却是那回不去的乡愁。

乡愁记忆为乡村建设赋能

极目新闻记者走进农村小院,目之所及尽是“百果园”。一个纵深约有20米的后院,除了种植有时令蔬菜,还栽种了桃树、橘树、柚子树、红枣树。

一棵快两层楼高的枣树上,枝头挂满了暗红色、青色、青红相间的红枣,有的枝丫已经被压弯了。低树枝的果实还是青枣,极目新闻记者和小孩摘下后迫不及待地品尝。

在乡村,架着梯子体验采摘红枣别有一番乐趣(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好甜,水分还这么充足。”乡村无公害的果蔬总能唤起大家的好感。于是,记者找来木梯,爬上梯子摘高处的成熟红枣。亲身体验后发现,原来,青红色的红枣比纯青色,口感更佳。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感叹:乡村生活的乐趣不就在这些琐碎的探秘中?

这让极目新闻记者联想到做好乡村振兴“有趣的”选题思路。可否策划一些“接地气”的乡村直播,带网友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让更多人关注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要唤起更多的年轻人回乡,让空心村充实起来。

采摘红枣后,极目新闻记者和家人一起品尝了丰盛的午餐。红烧猪蹄、胡萝卜炖老母鸡,还有荆州鱼糕和鲫鱼等六七道菜肴。

乡村的土鸡,吃着玉米和红枣慢生长,然后成为地道食材(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这些地道的乡村美食,食材多取材于纯天然种养方式,这也是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所追求的生活态度。

当天下午,极目新闻记者解锁了一项更有趣的农事体验。沿着村口的沟渠陂岸漫步,记者竟发现浅滩中竟然还有水生植物菱角。今年干旱严重,沟渠已经干涸见底,仅仅残留着一小滩河水。两只大白鹅和两只麻鸭在浅水区游弋、觅食。浅水区域,菱角依然绽放着翠绿的生机。

小朋友对乡村趣事充满好奇(极目新闻通讯员 周娜 摄)

于是,带着贴近现场、贴近生活的新闻报道要求,记者穿上防水雨靴,沉浸式体验了采摘菱角的过程。

极目新闻记者在乡村体验采菱角(极目新闻通讯员 周娜 摄)

对于驻站记者来说,采访“三农”选题的机会很多,但像当天一样转换角色深度体验农事活动,这还是第一次。

极目新闻记者在淤泥中采摘菱角(极目新闻通讯员 周娜 摄)

脚踩进泥泞,约一尺多深的淤泥让雨靴不太容易拔出。菱角是带有锐利尖头的牛角状果实,手伸进浅水淤泥中寻找果实,一不小心就会扎到手指……这些前所未有的体验,着实让人着迷。

极目新闻记者展示劳动成果(极目新闻通讯员 周娜 摄)

整个下午的劳动,极目新闻记者采摘了两水桶菱角。用高压水枪冲洗后,粉红色的菱角就呈现在面前,估量约有20斤。“若是带着这样的深度体验做报道,做直播,是否会有用户愿意观看?”记者脑海中不禁思索。

采收的菱角经过高压水枪的冲洗,变成了洁净的暗红色(极目新闻通讯员 周娜 摄)

其实,无论是哪种农事体验,之所以能唤起人们的兴趣,其实还是在于这些非同一般的体验大多能唤起乡愁。

当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愁记忆是唤起人们关注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流量密码”。将乡村变成景区,打好“乡愁”这张情感牌,激发人们深度体验和参与,能为乡村农旅产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更能为美丽乡村建设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