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残缺指纹“磨”13年,“白发警察”的传奇

极目新闻 2022-09-30 08:33

极目新闻记者 高伟

通讯员 李珍珍

凭借一根发丝、一枚指纹、一个鞋印就能揪出犯罪嫌疑人,曾勇被称为现实版“福尔摩斯”。

曾勇提取嫌疑人留下的证据 (摄影李珍珍)

曾勇是湖北松滋市公安局的一名警察,在湖北公安系统,“白发警察”曾勇是个传奇,不到50岁的他,头发早就全熬白直至全部脱落。近年来,曾勇先后参与勘验各类现场7821起、受理检验鉴定案件6452起、利用痕迹物证直接破案2511起、带破各类案件3895起,并把54名犯罪嫌疑人送上了刑场。

一枚残缺指纹“磨”13年

在多年的刑事技术工作中,曾勇练就了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即使犯罪嫌疑人精心布下的迷局,也难逃他的火眼金睛。

今年3月,松滋市公安局接到多起私房被盗警情,受损金额有的高达10万元。

民警在侦查中发现,由于嫌疑人作案后都把现场恢复原状,等到受害人发现被盗时,很多现场已经不具备侦查条件了。但为了给破案提供技术支持,曾勇每次都赶到现场,尽最大努力取证,发现关键线索,推动案件的成功侦破。

最终,依据曾勇提供的线索,短短三天时间,嫌疑人被抓获归案,多起盗窃案告破。

“勘查现场,找到证据,其实也是与犯罪嫌疑人无声的较量,拼的是细心,比的是毅力。”从事刑侦工作20多年,曾勇相信,“只要作案,一定有迹可循。”

曾勇在案发现场寻找证据 (摄影李珍珍)

2000年3月,松滋发生系列强奸杀人案,犯罪嫌疑人施暴的现场在松滋河的沙滩上,办案民警经反复勘查后,现场没有发现任何作案痕迹。但曾勇并没有放弃,他在那片河滩上整整搜寻了五天,终于在距离尸体十多米的一个小水窝中,发现了一串带指甲钳的钥匙串。

曾勇从指甲钳上提取到一枚残缺的指纹,但残缺的指纹特征不明显,给指纹比对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案件迟迟未破。案件成了曾勇的一块心病,就是这枚残缺的指纹,折磨了曾勇整整13年。

期间,只要一有时间,曾勇就调出这枚指纹在电脑上进行比对。13年的网上不停比对,13年的不懈追踪,在比对了十多万多个指纹样本后,办案民警终于将犯罪嫌疑人覃兆明抓获归案,破获了系列杀人案3起、抢劫强奸案16起,最终覃兆明被法院判处死刑。

曾勇和他的刑事技术室成为了犯罪嫌疑人的“克星”,人民群众的“救星”,也成为科技兴警的标杆。

找证据钻烟囱通道

在别人眼里,过年过节是一个情绪放松的时刻,而对于曾勇来说,越是这个时候,他的心弦绷得越紧。

有一年腊月二十九晚上,曾勇正在街上陪着爱人办年货,忽然队里电话催他火速归队,说百里之外的卸甲坪鹰咀尖发生了爆炸案,要他立即赶赴现场。

曾勇的父亲当时正在病中,兄弟3人约好年三十接父亲赶回老家团年的,可是得到通报后,他二话没说,径直赶往了卸甲坪。

鹰咀尖海拔数百米,山高风大,路途极为险恶。曾勇和队友们连夜上山,从腊月二十九一直忙到正月初一,团年饭也是他们自己带去的方便面。而当时,曾勇的父亲因为肝癌,正在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大年初一下午回城后,曾勇只在医院呆了一个多小时,就一头扎进了办公室。后来吃晚饭时,家里人来电话催了几遍,他才匆匆回家。

春节后一个多月,父亲就不幸去世,“没有陪父亲吃最后的团圆饭”也成为曾勇心中的遗憾。

刑事技术工作又苦又累,不规律的作息时间,枯燥单调的网上比对,血肉模糊的案发现场,时不待我的破案压力,让曾勇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家里人的怨言,朋友们的不理解,兄弟单位的高薪诱惑……这些都不曾让曾勇动过调离刑警队的念头,他一直兢兢业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脏活累活抢着干,冲锋陷阵在前头。

有一年初春,新江口城关砖瓦厂发生一起凶杀案,尸体被丢在烟囱内的地下通道里,已经高度腐烂。

烟囱通道内只有70厘米高。为了不破坏现场,取得第一手资料,必须进烟囱内固定证据。尽管其他同志个头比1米八的曾勇更适合进去工作,但里面臭气刺鼻、蛆虫满地,曾勇自告奋勇地揽下了这事。

因为通道内狭小,气体也不流通,曾勇进去后,只得趴在尸体上工作了一个多小时。等他出来后,刨开地下通道时,一股难闻的腐尸味让在场的人都吐了,他才感到一阵阵地恶心。

“你之所以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无数勇敢的人把黑暗挡在了你看不见的地方!”曾勇就是一个这样的勇者,即使是在聚光灯之外,在不为人所知的战场,他依旧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作为一个刑侦民警来说,职责就是破案,通过破案来维护社会平安稳定!”

电子物证反诈显身手

曾勇是湖北公安专科学校预审专业的科班生,参加工作后领导却分工他担任了一名刑事技术警察。

为了迅速适应刑事技术岗位的新要求,曾勇如饥似渴地“恶补”刑事技术,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向同事学,在工作中学,到专业学校学,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松滋刑事技术的领军人物。

曾勇(右一)“传帮带” (摄影李珍珍)

曾勇对业务的钻研,是与时俱进的。面对高科技犯罪的严峻现实、面对传统刑事技术鸟枪换炮,升级换代的新形势,曾勇学电脑、学编程、学DNA,很快成为刑事高科技的行家里手。

“以前的刑侦民警一个手电筒一把刷子走遍天下,但随着新型的涉网犯罪、电诈案件增多,刑侦民警必须转型。”曾勇说。

通过积极探索,曾勇率先建立了电子物证实验室、并建立全部电诈案件由专业技术人员勘查的工作机制,提高了语音、涉诈APP等电子物证的提取率。同时,曾勇研究声纹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打击电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去年10月,松滋市公安局接湖北省公安厅下发线索,对罗某等人偷国(边)境行为进行侦查。接到指令后,松滋市反诈中心民警立即开展侦查工作,经过前期调查罗某等人还涉嫌电信诈骗,反诈民警随后在天门将罗某等人抓获。

因罗某等人回国前已将作案手机里的证据销毁,没有足够的证据指控其直接犯罪,连日来的侦查追踪成功抓捕犯罪嫌疑人,可能因“证据不足”被释放。正在办案民警一筹莫展时,曾勇将采集的声纹物证,经过分析研判,将犯罪嫌疑人的声纹和省厅下发线索进行比对,最终凭借“声纹鉴定”成功断案,在铁证面前,犯罪嫌疑人不得不承认在国外实施诈骗的犯罪事实。

曾勇练就一身本领后,很善于“传帮带”,不仅带出了15名技术骨干,还为基层队所培养了76名技术人员,他所在的刑事技术室被公安部授予一级刑事技术室,也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等多项荣誉。今年5月,在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上,曾勇也被评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