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李锋 胡梦瑶)近年来,宜城市雷河镇民主村以“五共”理念为指引,聚焦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产业发展,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三级联动治理模式,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探索出“共同缔造”民主样板。
决策共谋:变“一盏灯”为“满天星”
如果说党员干部是照亮前进道路的“一盏灯”,那么群众就是那“满天星”。雷河镇民主村两委班子深知要做好村里的事情,要做好“一盏灯”的“一”,就必须要担当,要立标杆,要做示范。“光做到一还不行,我们还要把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锁心事都解决好,让群众无后顾之忧,他们才会动脑子、想法子。”该村党党支部书记周承强说,通过“村支两委一条线、党员干部分成片”,他们吸纳一批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骨干“重出江湖”,包联到每家每户,分片召开广场会、院谈会、夜话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同时,不断带领党员代表、群众骨干走出去,到京山、丹江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家家户户谈感受、谈想法,把“村民想要的”和“村里想做的”有机结合起来,统筹项目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发展共建:变“坐着看”为“一起干
共同缔造理念的本质,就是要充分激活群众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成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建设的主力,变“政府急”为“同心干”,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尽力、成效共享的生动局面。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将环境最差、打造难度最大的一组作为突破口,拆房先拆干部的、腾地先腾党员的,村里泥工、瓦工、木工和村民看到村“两委”真心实意为村民办事后,主动请缨捐工捐物献手艺。部分村民主动将自留地和打谷场甚至砖头瓦片无偿拿出来,开塘种荷花,修路建广场。一组效果初显后,其他组也争先恐后立军令状,要求建设美丽乡村,并表态无条件服从、百分百配合。过去“坐等天上掉”的被动局面变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小组、小组带全村”的争着干、比着干局面。村民逐渐形成习惯,凡事都能提出想法、拿出建议,在“征求意见栏”献上一策。
建设共管:变“一时美”为“持久美”
民主村结合数字乡村建设,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促进村民建设共管积极性。作为全国117个数字乡村试点之一,该村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线下用新用活党员突击队、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妇联理事会、团支部、志愿服务队等各类组织,让所有人都能找到平台载体,参与日常监督管理。为增强群众自我约束力,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党员公约、卫生公约等制度,让公共设施“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公共卫生“天天有人管、处处有人扫”。线上不断激活乡村钉,建立“宜汇办、宜汇建、宜汇管、宜汇说”四大功能板块,将各类村级事务和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全部公示出来,实现村民对人、事、钱、物共同管理。“有问题,拍照上传反映”“动动拇指,远程申请”成为该村新风尚。
效果共评:变“走过场”为“真评价”
该村将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作为检验标准,不断健全评比、评价机制,现在的民主村道路全循环、路灯全亮化、监控全覆盖、债务全化解、渠道全贯穿、环境全整治、理念全转变。强化组织评价。通过一月一考核,对包户工作优秀的党员干部、群众骨干进行表扬宣传,评选为优秀党员或文明户,激发工作热情。优化党员互评。定期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结合平时的工作表现和成效,群众代表评议党员、党员之间互相评议,评优罚劣、鞭策后进。细化群众评价。把“卫生清洁户”“最美庭院”“孝老敬亲”等多项评比内容装进户牌,开展小组间交叉互评,将考评结果进行量化积分并在“钉友圈”公示,积分可用于在村委会兑换牙膏等生活用品。通过正向激励,营造出了人人评先进、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成果共享:变“开靓花”为“结甜果”
该村集群众之智、谋群众之福;用群众之力,解群众之事,村民的幸福感明显提升。针对特殊群体“吃饭难”问题,该村探索开办了2家邻里厨房,让100多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低保户从中受益;建立3个“废旧衣物捐赠站”,解决困难群体穿衣问题;打造3个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阅览室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极大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村庄美是前提,百姓富是目的。该村计划打造田园综合体,建设集小龙虾养殖、大棚种植、特色餐饮、农耕文化及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基地,以点带面,与已建成的一组太空莲基地、三组月季花卉基地、六组果木基地通过村内循环路连成一片,打造生态旅游圈,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共享共同缔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