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配送员已达10万人,武汉出实招尊重理解关爱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

湖北日报 2022-09-20 21:25

湖北日报讯(记者汤炜玮 通讯员费志清)9月20日,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出,要尊重、理解、关爱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

据了解,武汉市已有顺丰、京东、美团、饿了么、朴朴、盒马、百胜等54家头部企业或平台,开展快递、外卖送餐、生鲜药品配送等业务,2021年全市快递件数达16亿件;现有各类网约配送员10万余人、快递员3万余人;滴滴、T3、曹操出行等37家网约车平台。“2021年全市外卖配送送达超过30亿人次,武汉市约1400万人,武汉市民平均每人每年约接收200余次外卖配送。”

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用工形式具有临时性、灵活性、去组织化、去人身从属性等特征,带来了监管和服务的新课题。据武汉市城市即时配送协会统计,80%以上网约配送从业人员劳动方式为众包模式,即个人依托平台自主接单,外卖送餐员与平台及物流供应商之间均不构成劳动关系,这难以直接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社会保险、工资支付、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等劳动基准政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收入高低与接单量、工作时间、节假日时段、客户评价等因素密切相关,一旦遭遇投诉,会被扣除提成甚至处以罚款。从业人员“多拉快跑”闯红灯、逆行、乱停乱放等,极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针对以上“痛点”,武汉市已在全国率先成立快递行业党委、率先实现快递从业人员工伤保险全覆盖;在全市确定23家紧急医疗救治定点医院,为快递小哥开辟突发事件医疗应急“绿色通道”。

武汉市将组织市人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总工会等九部门制定出台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方案;针对平台经济规章建设滞后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法律制度顶层设计;将督促平台企业持续优化派单机制,科学确定工作时长和劳动强度;督促平台企业合理确定在线率、订单饱和量及配送时限,完善劳动报酬规则,有效处置恶意差评和矛盾纠纷;指导督促平台及关联企业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将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完善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补贴、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全方位、多层次进一步扩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加快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等。

针对新经济业态、新就业群体,武汉市还将推进集体协商制度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开展新业态调解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