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叵罗村有一位大姐名叫杨红艳,村里人都喊她三嫂子。每天三嫂子从家骑车到村委会的西口去上班。
金叵罗村村民 杨红艳:我最远像张家口那边都去过。
张家口在河北,离村约230公里,不算远,但三嫂子的眼界比这个距离可要远多了。
杨红艳:英式糖霜,意大利蛋白霜,柠檬皮蛋糕,巴斯克奶油奶酪蛋糕,布朗尼等等,我都能做。
而住在村委会东头的尹迎芝,眼界也绝不输给三嫂子。
尹迎芝:服务就是顾客至上,对待顾客热情周到,最好的服务就是给顾客以惊喜。
三嫂子、尹迎芝,要问她们为什么能够愉快地拥抱新知、接受新的理念?那还得从10年前说起……
01
从无公害农业做起
金叵罗村位于北京东北部,紧邻首都最大的水源地密云水库。据说因村庄三面丘陵环绕,形状如同一只叵罗,故而得名。10年前,金叵罗村来了一位新支书。
这位书记叫伊书华,就是金叵罗村人。他年轻时考上大学离开村庄,后来在台资企业工作过,也经营过商务会馆、旅行社,人到中年事业有成、见识丰富,伊书华却想要回村了。
金叵罗村第一书记 伊书华:我觉得自己从这考学出去,那么多年感觉到村子没有什么变化,有时候挂在嘴边说,为什么人家(别的村)能搞得好,为什么咱这个村子不行呢,试一试的念头一闪而过。
2012年伊书华的这个念头变成了实际行动。当时乡镇领导邀请他回村当支部书记改变金叵罗村的面貌。虽然伊书华的家人强烈反对,但他接受了这个职位。
2012年4月11日,伊书华正式担任金叵罗村支部书记。当时根据国家政策,金叵罗村正在进行土地流转,本着村民自愿的原则,全村90%以上的土地以及部分果园都流转到了村集体,总面积达1400多亩。
此外由于近年来城镇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很多村民都搬进了城市居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也越来越少,一些村居民宅长年闲置。伊书华决定要重新盘活这些资源,他上任伊始就提出金叵罗村要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金叵罗村的土地不再使用化肥和农药,要开展无公害种植。但村民们并没有马上接纳这样的理念。
事实上近10年来,涉及农业大政方针的中央一号文件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多次强调要重视农业的生态转型和绿色发展,重视农业生态环境效益,将农业生态转型纳入了国策。
此外国家还大力倡导发展休闲农业,据统计,在2011年,全国农家乐已经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6亿,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当年全国休闲农业的营业额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
然而当时在金叵罗村,还未出现一家民宿或农家乐,能沾得上休闲农业边的仅仅是分散在几户村民手中的百余棵樱桃树。
祝大爷是金叵罗村的樱桃种植大户。他说当时村里能结果的樱桃树都是在2001年前后栽种的,当年在基层政府大力扶持和倡导下,全村共种植樱桃树600多棵,都是从山东引种过来的优良品种。然而樱桃树见效慢,8年以上才进入盛果期,很多村民不愿意等待。
2010年前后这批樱桃树进入丰产期,祝大爷仅靠卖樱桃就收入十几万元。
当时,伊书华回村当支书恰好在4月份,一个多月后就是樱桃成熟的季节,他决定要利用好这个契机,让大家对休闲农业有个概念,也能亲眼看到消费市场的潜力。
当时伊书华调动自己多年从事旅游行业积累的资源,又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好地将金叵罗村的樱桃宣传出去。这不仅为村民带来几十万元的收入,也让村民们亲眼看到了休闲农业的潜力。
此后,伊书华推出一分菜地活动,邀请城里人来租用一分地,以无公害的方式种植蔬菜。此后他又将无公害种植延伸到了更大面积的农田里,并严格要求不能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
苏桂秀从2013年就开始在金叵罗农场工作,是跟着农场一起成长起来的本土技术员。苏桂秀说,过去的10年简直就是与各种病虫害不懈斗争的10年,最难的是生产者要高度克制自己,只能采取那些看上去既原始又笨拙的干预手段,把更多的主动权交回给自然。她和农场职工们也曾动摇过,但都被伊书华毫不妥协地阻止了。
无论是樱桃还是小米,都是季节性较强的农副产品,并且可以在线购买。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把城里人不断吸引到村里来,并愿意驻足消费呢?
02
把城里人留住、并把城里的能人留住
这是金叵罗村开办的首家民宿,民宿的建筑是村民闲置的老房子,厨师和服务员是本村的大姐,提供的餐食也都是农家菜,这是伊书华尝试把城里游客留下的方式之一,并希望能鼓励村民们效仿。
样板果然没有白做,尹迎芝家成为村里首批开办民宿的农户之一。他们自己也没想到,开办民宿的第一年就收回了成本。但伊书华却觉得村民们开的民宿需要尽快升级,想把城里人留住,得有真正符合城市中产口味的民宿。
梁晴是第一个到金叵罗村开民宿的城里人,她的民宿和村民开办的民宿风格完全不同:文艺范的咖啡馆、精致的庭院还有很多城里人既熟悉又感到新鲜的小元素。
2015年梁晴的民宿开业了,她凭借自己多年在互联网企业工作以及经营咖啡馆的积累,打造了这个民宿,也为金叵罗村吸引来了众多向往乡村田园生活的城市中产。
为了让自己的民宿更有特色,他们还接受建议,利用自己的特长教孩子们捏泥人。于是,在梁晴的夏令营课程表里,就有了这个备受欢迎的项目。
随着一年又一年樱桃节的举办以及农场的发展,来金叵罗村乡村游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
郭小东是金叵罗农场的工作人员。现在农场的无公害蔬菜园,除了可以随时提供采摘活动,还向市区的几百名用户供应新鲜的蔬菜、土鸡蛋等产品。令人意外的是,农场不仅培育出无公害农副产品、也培养了自己的铁粉。
史昊雨:因为这边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变化。比如这里原来是荒地,现在变成了这样。那边现在有树、有草,生机勃勃的,听说他们新更新了一个卡丁车项目,所以过来看看。
从金叵罗农场往东,还有一个风格迥异的农场。伊书华称之为农场的升级版。这里每天早上会飘出烘烤面包和现磨咖啡的香气,客房则是时下最流行的户外露营帐篷。农场的经营者是两位女硕士。
李一方和王婧在开办农场前,都从事环保工作,并致力于环境与食品安全。2017年李一方提出要辞职创业,办一个符合理想的农场。
李一方初到金叵罗村时,这里已经坚持6年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她的取样检测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对村民努力坚守的认可。
2018年6月,李一方她们与金叵罗村合作社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社提供土地、投资基础设施以及固定资产建设,李一方她们负责经营,取得的收益将来按四六比例分成,合作社拿四成,剩余归李一方她们所有。
李一方她们决定要助力金叵罗村的第一届农民丰收节后,就和几位创业伙伴一起全身心地投入了准备工作。
03
创客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金叵罗村第一届农民丰收节正式开始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次丰收节还在一位大叔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王义江今年62岁,也是金叵罗村的村民,但由于多年在外做工程项目,很少回村。而他回村参与丰收节的组织工作,彻底改变了他原本计划好的退休生活。
丰收节所产生的影响难以用简单的言语概括,李一方说她后来在农场一年多的建设过程中,通过村民的态度逐渐地感受到了丰收节的积极作用。而王义江则放弃了打算退休回家享清福的计划,开始关注村庄的未来和村民的福祉。
2018年,王义江接替伊书华担任金叵罗村支部书记,伊书华改任第一书记。王义江不仅高度认可过去几年的发展方向,还打算让城乡融合能更进一步。不久前,已经拥有10个队的金叵罗村成立了第11队,队员都是来自城市的创客。他们自发制定了队规,要求队员遵守村规民约,并且要“带艺投靠”。
金叵罗村第十一队队员 荣振环:带艺投靠就是你一定是在乡村产业有一个十八般武艺,你是绝活,在这个领域上你可能是第一,或者这个领域上你有无限多的资源,你能够给这个村的乡村产业发展助力,能够通过你的介入带动了老村民跟你共同进步,带动合作社的社员在某个领域上做技能的提升。
刘甜恬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对外汉语专业,家人曾送她出国去学习会计专业,希望她将来能从事稳定的职业,但是刘甜恬却自作主张改学甜品制作,2020年底,刘甜恬偶然结识了梁晴,并受邀来到金叵罗村。
2022年春节过后,刘甜恬的甜品店开张了,店如其名,她真的开始用当地的食材研发具有本土特色的甜品。
而研食社的全部员工,都是刘甜恬自己培训的本村大姐,其中三嫂子堪称元老级学员。
如今三嫂子已经成为刘甜恬得力的助手。村里为了扶持刘甜恬的西口研食社,只收店面的租金,三嫂子的工资则由合作社来支付。不久前,她们开发出了招牌产品——金叵罗小米酥。
范晨静是一家企业的经营者,她自己的公司设在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飞鸟与鸣虫农场的理念后,主动要求成为这里只有资金投入并无经济效益回报的共建人(众筹)。今年暑假,16岁的女儿刚刚结束中考,范晨静就带她一起来到了农场。
自2012年,金叵罗村先后成立樱桃和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民俗旅游合作社,入社成员覆盖全村95%的农户,全村拥有民宿120余家,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0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1.5万元,提升至3万元。
编导丨李冰
摄像丨郭悦 高帅 韩星 苗毅萌
制作丨张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