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汉
景区充电宝1小时6元,共享单车周卡和月卡涨价40%—50%……近日,多个共享经济平台产品纷纷宣布涨价。
许多网友感叹,曾经“价格真香”的共享神器,一夜之间“高攀不起”了。
当共享经济价格不再“经济”,市民反应如何?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带着这一问题,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武汉走访调查。
应用越来越广,收费水涨船高
经过多年扩张式发展,如今,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已遍布武汉三镇,逐渐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美团在汉约有30万辆共享单车,哈啰在汉也共计有近23万辆共享单车。
共享充电宝,也成为出门在外的消费者缓解手机“电量焦虑”的神器。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共享充电宝用户中,53.8%消费者月均使用2—5次,23.2%消费者月均使用6—10次,17.8%消费者月均使用0—1次。华经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点位覆盖只有30万个,至2021年点位覆盖已达380万个,使用人数预计将由2017年的0.92亿人提升至2025年的7.55亿人。
应用越来越广,收费却水涨船高。
共享充电宝,从一开始的1元1小时,涨至如今动辄3元、4元每小时。记者实地走访,以及在美团充电、小电、街电等多款共享充电宝小程序上查询对比发现,在中南路、楚河汉街、昙华林等武汉中心城区商业区,共享充电宝费用基本在3元—4元每小时。而在东湖绿道等景区,以及酒吧、车站等场所,共享充电宝费用则动辄达5元—6元每小时。
共享单车行业也出现涨价趋势。近期,哈啰和美团单车先后发布公告,在无优惠折扣的情况下,骑行套餐7天卡从10元涨到15元,30天卡从25元涨到35元,90天卡从60元涨到90元,涨幅在40%至50%不等。
市民对涨价褒贬不一
泛悦汇·昙华林负一楼的如意馄饨、吾饮良品等餐饮、奶茶门店旁,投放了数台不同品牌的共享充电宝设备。8月30日,记者现场看到,大部分设备里,约半数共享充电宝已被借走。
同日,记者来到东湖绿道沿线,发现景区内多处共享充电宝点位,时租费用达每小时5元—6元。
“绝大多数人租用共享充电宝只是临时救急,并不是每天常规的行为。”市民李女士在昙华林周边写字楼工作,她表示,共享充电宝涨价是市场行为,有人经常用,证明共享充电宝还是有存在价值。
“多充几次,我都可以自己买一台充电宝了。”市民张剑(化名)称,自己使用共享充电宝时,还遇到无机器归还、设备无空位的情况,“涨价幅度大,体验也没那么好,以后估计很少会使用了。”
针对共享单车涨价,市民同样褒贬不一。
“共享单车比公交和地铁都贵,如今我已经很少骑共享单车了。”市民刘军(化名)说。
市民吴先生是共享单车月卡用户,把骑车上下班当作健身“平替”。他表示,共享单车维护费用大,经常深夜还看到共享单车工作人员把市民乱停放的车辆摆放整齐。他表示,“共享单车企业有一定的运营成本,车好骑、有车骑更重要。”
专家:价格应控制在合理区间
从免费,到补贴,再至涨价,是一个新商业模式发展的必经过程。
数年前,共享经济一度风起云涌。仅共享单车一个赛道,就能集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葫芦娃”。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衣柜、共享雨伞等共享业态,一度吸引大量投资。
随着共享经济退潮、市场调整淘汰,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成为为数不多、硕果仅存的共享业态。
过高的价格,是否会影响共享经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从每小时单价上涨,到每天封顶价格上涨,说明共享充电宝的规模效应并未转化为成本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而只能靠提价来覆盖成本和维持盈利,在盈利模式无法突破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涨价趋势不会停止。他建议共享充电宝企业压缩成本、提升效率,并找到其他附加收入,以打破目前单一的盈利模式。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共享企业前期融资金额大,多年铺张扩张,使得活下来的企业将盈利视为重中之重,眼下,烧钱补贴大战已经结束,调价是众平台企业根据管理成本对价格做出的反应。“合理调整有助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但如果涨价频率过快过高,也要担心用户‘用脚投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营销管理系主任杜鹏表示,共享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积极意义,但企业也需将价格控制在合理区间,确保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