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的侧脸》截屏
图片来源《国乐的侧脸》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提起国乐名篇,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还是水天一色无纤尘,皎皎《春江花月夜》?穿行悠悠千年,至今依然令人耳熟能详的名篇浩如烟海。你可知哪些妙不可言的中国乐器,以及它们背后蕴藏的历史信息、音乐奥秘?
9月8日,一部以国乐为主题的音乐文化纪录片《国乐的侧脸》登陆央视纪录频道,至9月12日,每晚8时与观众见面。
《国乐的侧脸》共五集,分为《知音》《和鸣》《霓裳》《离骚》《春江》。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一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打造的系列纪录片,曾到湖北多地拍摄。
率先亮相的《知音》篇,介绍《流水》和《广陵散》两首古琴代表性名曲,串起的正是发生在湖北武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而据央视纪录频道介绍,即将亮相的第二集《和鸣》从曾侯乙墓及叶家山墓地出土的编钟入手,深入分析它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八音之首”;第四集《离骚》则从“民间遗存”的角度,来呈现遥远的楚声在当代依旧鲜活的风貌,由此来切切追问古乐今声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极目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到将在第二集《和鸣》中为大家描摹编钟侧脸的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编钟理论家李幼平。
鲜明的荆楚烙印
“四年磨一片,五集越千年。”在李幼平看来,五集音乐纪录片几乎都与长江流域、荆楚故地古今文化息息相连。“《知音》无疑取材于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千古知音的故事,《和鸣》八音、金声玉振直接来自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离骚》屈赋的楚文化渊源无需多言,乐府吴声春江夜的长江文化色彩显而易见,哪怕《霓裳》仙乐舞长安,其中主要的讲述人也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赵维平教授。因此,2018年启动拍摄工作的《国乐的侧脸》,打上鲜明的荆楚烙印就十分自然了!”
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将编钟这一中国古代礼乐重器带入到当代中国人的视野中。曾侯乙编钟为目前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铸造最精美的一套编钟。
李幼平回忆,2018年是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在筹备40年学术纪念活动期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沙洛导演曾来到武汉音乐学院,开展《国乐的侧面》(原名)的题材研讨及系统性素材拍摄、采集工作。10月18日,在“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学术研讨会”期间,沙洛及其团队再访武汉,围绕《和鸣》集中采访、跟踪拍摄了与会的编钟研究专家学者。
“参与并协助《国乐的侧脸》拍摄制作工作的单位,至少有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及随州、秭归、潜江等地市的专家学者、基层文化工作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知音》有武汉音乐学院丁承运教授等琴瑟艺术家、传承人;《和鸣》除我之外还有演奏家谭军、作曲家黄汛舫,以及众多的编钟演奏课程选修学生、湖北音乐博物馆的志愿者。武汉艺术铸造公司的‘大国工匠’刘佑年及多位工程师、铸钟人,湖北省博物馆的方勤馆长及奋战在考古一线的黄凤春等研究人员,随州博物馆黄建勋馆长及博物馆工作人员,荆州博物馆楚乐宫等工作人员同样参与其中。而《离骚》关于屈原、端午节及楚文化音乐形态的采访,肯定必须到秭归龙舟竞渡、潜江鸡鸣腔演唱的现场。”
电视纪录片《国乐的侧脸》从2018年选题立项、开始素材选择及拍摄工作,大数据时代留下了纪录片曾经使用的名称——《国乐的侧面》。李幼平感叹:“从《国乐的侧面》到《国乐的侧脸》虽然一字之别,但蕴含的不同情感却跃然纸上。从‘面’到‘脸’,显然多了血肉、见了表情、有了内涵,乃至思想。”
更多人亲近国乐
荆风楚韵之外,《国乐的侧脸》里还有川派古琴的“激浪奔雷”、多国音乐人共同奏响的“丝路音乐”,以及国乐和数码音乐“开放包容”的碰撞。
据央视纪录频道介绍,在各大音乐平台上,国风音乐的播放总量持续攀高,仅2020-2021年度,播放破亿的爆款国风音乐其数量就达到了51首,比第一年度环比上涨34%。眼下,我们正进入国潮涌动、自信回归的新时代。
如何让观众看见国乐在新时代“活起来”的多样可能,激发更多人亲近国乐、复兴国潮的热情?这是纪录片的初衷,也是包括李幼平在内的国乐音乐人的期待。
“直面观众听众的音乐作品,一旦映入眼帘、传入心间,无疑将开始自己独特艺术生命的美妙历程。但是,您关注过艺术家从后台侧幕走上台前的过程么?您关注过艺术家表演的乐曲或演奏的乐器所走过的心路及具有的生命么?您关怀过哪些过往于您的眼前,不经意间将经典国乐融入自己生活、生产、甚至生命的文化传承者与艺术追梦人么?”
在李幼平看来,我们生长在一个经典的国度、生活在国乐的海洋,对于舞台上绽放精彩、传承经典的艺术家致以崇敬、报以掌声,大多习以为常,现在《国乐的侧脸》给出了新的角度,“电视片用画面将观众带到国乐经典的山水人文、历史自然环境之中,用旁白展开记录者与被记录者以及观众之间的心灵对话与思想交流。”
“古乐今声,焕发青春,千年回响,悦耳世人。”“刚刚重看了《典籍里的中国》,现在又有这个可以看。就应该多点这样宣传中国文化的节目。”对于《国乐的侧脸》,不少观众在社交平台感叹。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白佳欢是国乐研究者,也是《国乐的侧脸》的观众之一。她说:“国乐是中国辉煌灿烂的音乐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中国音乐走向世界舞台的文化名片。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角色的学者、音乐家参与到编钟、琴、瑟、笙等国乐的复原、编创中,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乐器制作、表演的参与实践,展现了国乐传承与创新的后备力量,前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