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坚 通讯员 朱明 余伟
我是郑家河水库的“一滴水”。
8月19日,我和兄弟们接到指令从渠首出发,向应城市三合镇7个旱情较严重的村补水,终点是渠道最末端的八彭村,距离渠首87公里。
往年,前辈们从渠首到应城断面至少需要3天。这次,我们只用了16个小时。
郑家河水库是一座跨多个行政区的大型水库,坝址在京山市与曾都区交界的江家咀,承担着四个县市区31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分东西两条灌溉渠道。西干渠全长87公里,起京山,过安陆,终点应城,1969年建成通水。
想要流得快,最好是在硬化过的渠道里流淌,还得无淤泥、杂草等障碍物。近几年,应城以上有8公里渠道得到硬化,累计硬化达45公里。放水前,水库管理局组织500多人次清理上游障碍物。
流经应城市三合镇团结村伍山桥底时,桥上的村民大声叫好,“没想到这次的水势这么猛,水量也大”。乡镇干部说,往年此处流量只有2立方米左右,这次有3.8立方米。
近几年,团结村挖了10多口大塘。目前,全村120多口塘堰中有存水近20万立方米。
往年干旱,流经之地都是先到先得,只管灌满自家塘堰,下游经常无水可用。这次,水库管理局提前谋划,早在8月12日即启动向上游几个乡镇供水,缓解了高峰期用水矛盾。此外,渠道、渡槽、剅闸等修缮后,渗水、漏水情况减少,渠水利用系数由0.41提高至0.65。
为确保达到八彭村,三合镇提前关闭镇域上游57个剅闸,优先保证下游用水。
8月29日上午,我们顺利抵达八彭村四支干渠。随后,陆续向沿线8口塘堰补水。
“一滴水”就是一颗粮。村里的中稻即将扬花灌浆,我们的到来对丰产至关重要,可谓“瓢水碗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