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宣恩县这样做

2022-08-31 18:22

“四好农村路”示范线——蒙板线.jpg.jpg

“四好农村路”示范线——蒙板线

宣恩县椒园集镇至锣圈岩段公路,全长8公里,途经椒园村、凉风村、锣圈岩村,该公路建成既有效带动沿线烟叶等产业发展,又是曜天眼景区的

宣恩县椒园集镇至锣圈岩段公路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赵秀琳 通讯员 杨丽芳、吴晓)仙山无言,有道则名;贡水无声,有路则兴。近年来,宣恩县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建成示范线306.8公里,成功创建椒园、珠山2个省级示范乡镇,农村路网日益完善,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蝶变。

“建”路车通畅 “行”道人舒心

宣恩,一座浪漫温柔的山中小城,2740平方公里从容铺开。山峻、沟深、道窄、路险,曾是真实写照。悬崖挂壁路、冰封雪冻路、砂石黄土路,也曾是全县人民生产生活必经之路。

然而,宣恩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经历“千淘万漉”的艰辛,携手奋战,实施农村公路2555.467公里,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路网改造,让6镇3乡、140个建制村和56个易迁安置点都通上硬化路,山乡被注入活力,有了新时代气息。

“路通了,山里运出特产,山外拉进建材,盖新房,装电器,开小车,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坪村支书姚元翔喜笑颜开。

“村里的路逐步修好以后,生意越来越好。”在椒园镇黄坪村开办农家乐的周元志介绍。他表示以前村里也有梨园、有梨花,但村道狭窄,进出不便,游客较少。

2017年,宣恩投资1179万元,对村里5.4公里的黄(坪)傅(家坡)线改造升级后,到村里的游客多了起来,周元志的农家乐生意也更加火爆。

和周元志一样开办农家乐的,全村有近20户,收入最高的每年可达20万元。此外,黄坪村每年还通过举办梨花节、黄金梨采摘节,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走出一条“黄金梨产业+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

宣恩“四好农村路”建设严把质量、标准、程序“三关”,严格落实“三同时”“八公开”制度,以“路”打造乡村美学,以“花”编织五彩“腰带”,以“旅”增设彩虹跑道,以产业设置特色路标,让路既能通行,又行得舒心。

眼下,宣恩整合、激活彭家寨、狮子关、伍家台、仙山贡水等旅游资源,串珠成景,正向“全域旅游”目标迈进。

“管”中尽责任 “养”中做文章

宣恩在“管”中落实责任。交通、财政、发改等部门同心协力,逐步建立“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管护体系,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主抓、社会参与”治理格局。

在“治”里彰显情怀。加强路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涉路违法案件,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大力宣传护路知识,有效保护路产路权。2021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群众爱路护路意识明显提高。

“这几年路域环境不断向好,以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县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队长赵清波承诺。

肩扛责任,心有群众。宣恩扎实开展平面交叉路口“千灯万带”整治,实现田路、田宅分家,路域环境好了,村民出行更加安全。

“养”中做文章,推行养护体制改革,实行日巡查、月督办、季考核、年签约制度,以市场化、专业化、机械化作业提升养护水平;建立“县、乡(镇)、村”养护管理体系,形成“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格局;加大县级财政资金统筹,足额配套养护资金,做实日常养护,高效应对险情。

“以前养护靠手搬、肩挑、背驮,现在机械化、专业化作业,效率高,不耽搁过往车辆。”干了几十年养护的唐生洲感慨。

安全第一。宣恩以硬基础“护”路,“十三五”以来,累计实施农村公路安防1835.542公里、危桥改造844延米,实现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全覆盖,养护再上新台阶。

山水依旧,路在前行。宣恩将“四好农村路”与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秀美村庄融为一体,有效推动路与乡土文化、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协同发展。

“营”出高效率  “绘”就幸福路

宣恩将公路运营与管护同步推进,打造便民、利民之路。

大力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多渠道开通农村客运班线,2017年底实现农村客运“村村通”。配套修建候车亭、休息区、交通公厕,村民出门可见“四好路”,抬脚就上公交车。统筹农村物流资源,搭建物流平台,建立县、乡、村三级物流网,实现“快递村村通、物流点对点”服务。

“以前在网上买东西,要托人去城里取。现在有邮政点,出门就可以拿,方便多了。”在桐子营村邮政点取快递的何英笑呵呵地说。

交通便捷了,物流直通家门口,山外的游客纷至沓来。脑子灵活的陈艳,在茶园附近开办一家农家乐,并做起了电商,通过抖音直播、微信等平台销售茶叶、腊肉等农特产品,让山里的宝贝飞出大山。

“邮寄快递这一块,对我们来说就非常便捷,快递车直接上门来取。”陈艳介绍,她每年仅靠电商这块收入,就可达50万元。

宣恩交通人正以农路为笔,在土苗山乡绘就一幅美丽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