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物资受困山路 摩托骑士组队相助

楚天都市报 2022-08-26 08:05

摩托车队运送物资  北碚发布图

老福(右一)和志愿者们组装油锯

深夜待命的摩托骑手    受访者供图

志愿者骑摩托车或带人或驮物进山   北碚区宣传部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毅 周浩 谢茂

8月21日,重庆北碚歇马街道突发山火。21日至25日,当地投入救援力量1700余人。由于山路陡峭,汽车通行难度大,大量的市民自发组成摩托车队协助救援。

摩托大军中,有00后的年轻人,也有大学老师,还有不少女骑手。连日来,他们组成的摩托车大军昼夜奔忙,将救援人员和物资送到一线。

截至25日下午5时许,北碚区境内3处火点已扑灭2处,剩下一处正全力扑救,火情总体可控。

7小时200公里

“我从小就在北碚长大,怎么能不去救火?”35岁的严老师是西南大学的体育老师,他从小就爬缙云山。22日晚看到缙云山上的火,他想做点事,于是约摩友去看看能帮什么忙。山上道路很窄,汽车进去容易堵,摩托车是最好的通行工具,当晚他就和朋友开始载人和物资进山。

“感觉救援人员都很着急。”严老师说,每个人表情都很严肃,而自己和同伴忙到23日凌晨1时左右。次日,严老师和同事换了班再进缙云山帮忙。

高温让很多人受不了,摩托车载温度仪显示,23日白天,山上环境温度高达47℃。严老师说,山上有临时开辟出来的防火隔离带,只有越野摩托车能通过。所有骑手就分了组,越野摩托负责从半山腰沿着土路运物资去救援一线,其他摩托车就负责从山脚下运送人员和物资上到半山腰。他的车是踏板车,能载重,于是主要运物资,从山脚跑到半山腰也就五公里左右。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加之山中开阔的场地有限,骑手们换班上阵,隔一两个小时就换一组人。休息的骑手就到阴凉地方,一边休息一边待命。

有时为了多带一点物资,骑手会在摩托车座后装上个大筐子,将里面塞得满满的;有时车在山上跑不稳当,其他的志愿者就会步行,一路扶着筐子,直到把物资安全送到地方。

载过多少人?往返多少趟?运了多少物资?严老师表示,大家只想着快点送人、多送点东西,没心思记这些。他只知道自己从23日下午到晚上,7个小时就跑了200公里。“平日妻子挺担心我骑摩托,这次她主动让我骑车运物资。”让严老师欣慰的是,儿子得知他去帮忙灭山火,竟拿出自己的玩具水枪给他,希望能派上用场。

严老师还介绍,虽然学校没有组织,但他在山上看到了很多同事和同学,学校有几百名师生都成为了救援志愿者。

四天四夜

在通往起火点临时开凿的土路上,摩托车的轰鸣声几乎从未停歇,昼夜不停运送水、食物、工具、医疗物品和人员。

21日听说北碚发生山火之后,21岁的张宇几乎一直在现场奔忙。他骑摩托从江北赶来,本想直接到一线参与灭火,但因种种原因,选择了指挥调度摩托和骑车运送物资。

路窄坡陡,很多运送物资的车辆排起长队,人力有限,他就在朋友圈发起号召。“北碚虎头山需要摩托车20台运送物资,有没有人自愿来。”张宇21日晚发布朋友圈,当晚便有上百辆摩托车赶到现场,他们为消防员运送最急需的水、食物和工具。

因土路泥土松软,轮胎抓地力弱。有的摩托车陷入松软路面,激起一人多高的烟尘;也有车友摔倒在路边,抬车时脚底一滑,人车一起摔倒;有摩托车在爬坡时仰翻,车手被甩飞,车手一瘸一拐爬起后又重新驾车出发……物资运送点不止一处,彼此相隔一段距离,张宇自告奋勇站出来为车友指挥调度。为了声音不被摩托车引擎声盖住,他只能扯着嗓子吼,“一晚上我嗓子都喊哑了。”

渐渐地,张宇对现场情况更加熟悉,比如哪些路需要什么样的摩托车,哪里有食物和汽油补给。张宇还提醒车友佩戴口罩和及时饮用藿香正气水。嗓子喊哑了,他就准备了一个大喇叭。

“我在前方与工作人员沟通,需要什么就告诉山下的兄弟,摩友物资送上山了,也要沟通去哪个起火点。”张宇说,如今他在微信中输入“缺”字,可以查找到的聊天记录超过千条。此外他还组建了志愿者群,有400多人加入。

除了为摩友们提供物资路线信息外,张宇也会骑车运送人员和物资。“我更喜欢这种热血沸腾、冲在前面的感觉。”张宇说,近几日他每天睡眠只有几个小时,“不是不想睡,是回去了睡不着,看到各种信息还是想多出一份力。”

全员上阵

“我们决定关店两天,去救火。”重庆一家摩托车行的老板张航说,23日看到网上消息说需要越野摩托车上山,他便和店里五六名员工一起前往缙云山,最小的还不到20岁。

“第一天我们可能没适应,几个人都出现了轻微中暑和呕吐的情况。”张航说,当晚大家休息好后,第二天便继续奋战。山下的物资集中地,有人分配指挥,让他们运送什么物资前往有需要的起火点,除了常规的水和食物,他们还送过盒饭、汽油、砍刀等。此外,他们也运送救援人员和维修师傅上山,但越野摩托车载重有限,带人上山只能走三分之二的路程,剩下的部分则需要步行。

“路上的泥巴都被碾碎了,尘土飞扬,现场每个人身上基本都是一身灰,最大的坡估计有50度左右,非常难爬。”张航说,由于道路条件很差,摔车时有发生,不过山下有志愿者会免费帮忙维修,还有政府会提供免费汽油。

张航说,缙云山山道上的摩托运输队伍几乎24小时不停歇,志愿者自发分成白班和夜班,他们一般会在晚上8时许下山,次日早上再出发,“山火不灭,我们就会一直去。”

“重庆雄起”

Francis Stonier是西南大学的一名外教,来自美国,2018年来到重庆,给自己取了个喜庆的名字叫“福兰课”,别人都叫他“老福”。

如今,缙云山上的山火成为当地每个微信群的主题。23日一早,“老福”在微信群里看见了一则信息:歇马街道缺会修理油锯的人员。“老福”在美国老家时,曾用过油锯砍树和锯木头,帮经济困难的单亲妈妈和孩子修房子,加上他本来对工程机械比较擅长,于是赶紧报名参加成为志愿者。出门的时候,他准备了三天换洗的衣物和急救包。

“老福”说,油锯是一种非常专业的砍伐工具,威力很强,身体力量不好的话很难掌握。安装和调试油锯的任务完成后,“老福”又主动申请加入上山锯树的队伍。23日下午3时30分,他和其他锯树志愿者一起往山上去。

“外国人都来支援我们了!”“老福”乘坐摩托车上山时,沿途市民也为他竖起了大拇指。“老福”说这是他第一次拿着电锯、坐着摩托车穿过了小镇,并爬上了一座山。看到别人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他特别开心,并称这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因为安全原因,“老福”最终没能进入救援一线去开辟隔离带,这让他有点遗憾。“老福”的妻子梁女士说,因为当天气温太高,“老福”回家后一直担心救援人员难以使用油锯,当晚辗转难眠。

因为多种原因,这两天“老福”没机会参与山火救援。他通过视频表示,重庆是他家,希望山火早点被扑灭,重庆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