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石平
近日,网传“2022年将实施红绿灯新国标”,引发群众关注。8月22日晚,起草单位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专门发文说明:不存在“2022年红绿灯新国标”,短视频平台上的“新国标红绿灯设计者孙正良”也是冒用他人名义的“赝品”。(据8月22日极目新闻)
相关公告截图
经媒体核实,“2022新版红绿灯”其实是一个旷日持久的乌龙事件,从2017年《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开始实施以来就零散在坊间流传,只是未曾造成今年这样巨大的传播影响。
网传让人“不敢开车”的九宫格红绿灯确实有,但只是一种特殊组合,应用于一些交通状况复杂的特殊场景,总体来说使用较少或极少,所以,其实很多城市早已开始使用“新国标”红绿灯,但是驾驶员感受并不明显。至于备受关注的“读秒”功能,其实并不在“国标”的规范范围之内,各地可以自行选择。
此前网传的新版九宫格红绿灯(图片来源于网络)
舆论发酵之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迅速组织研判、条分缕析地回复,“问题不过夜”的态度值得肯定,也令人安心。在这一回应的评论区,很多人松了口气:没有改就好,差点放弃学车了;也有人恍然大悟:怪不得我都没有见过“九宫格”;还有人刨根问底:那这事是怎么传起来的?
整件事的根本起源,还是在于有人冒用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孙正良的名义,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制造了“开播十分钟被骂破防”的话题,利用网友对交通规则变化的关切和各种营销号的层层传播、议论,形成了巨大的网络声浪。
一个不算新的谣言,却能够在短时间内引爆舆论,值得我们深思。数以千万计的人参与讨论,却很少有人站出来说:其实不是这样的。说明大家对于交通标识、行车安全高度关注,但同时也对相关的标准、知识并不了解。
一方面,很少有人清楚明了地知道,自己所在地的红绿灯到底用的是哪一个标准,平常究竟是如何运行,以后会不会产生变化,加上各地情况不尽相同,网络上你一言我一语,就更加云遮雾绕,更容易以讹传讹;
另一方面,人类本就很容易因为固有习惯被打破而感到焦虑,开车的人更是害怕因“不会看灯”而被罚款,再加上有人刻意煽风点火带节奏,非理性的情绪一旦泛滥,真相就很容易被淹没。
此次公安部的连夜回应,是及时有效的释疑举措,拨开谣言的迷雾,消除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慌,让行车人能感到安全和安心,至少会让相当一部分人,以后不会再为这样的谣言感到迷惑,并且能够在谣言出现时,有理有据地及时澄清。
而这种捏造身份,虚构事实,散布虚假言论的行为,不仅浪费了公众的注意力资源,更是扰乱了社会秩序,试想,如果真的有人听信了“看了这版红绿灯不敢开车”这样的话,颠覆了自己以往的习惯,在路口犹豫不决,判断失误,酿成事故,看似无形的谣言就真的成了伤人的利器,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恶意传播谣言,干扰社会正常公共秩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假冒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务对网友进行欺骗和误导,更涉嫌构成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对于这种肆无忌惮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应该从严追究,以儆效尤。
而这对于所有人也都是个教训,关切交通规则,交通安全是件好事,但是方法要用对,听到特别不合理的事情,先保持冷静理性地思考,想一想是否存在漏洞,多了解各个方面的信息,而不是情绪上头就失去判断力,被流量大V们牵着鼻子走,成为了散播谣言的“共犯”。
公安部的及时辟谣,可视为管理部门与民众的一次良好互动,大家一起去理解和尊重交通法规,避免各类安全隐患,就能有效提高行车安全性,提升交通服务的质量,让更多人行于路上,顺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