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酷暑下的武汉阳逻港,龙门吊、桥吊起落不停,集装箱堆垛成“山”,重型货柜车和码头工人穿梭此间。
汉口边检站执勤民警王凯杰,身着全套防护装备,熟练操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申报平台,为装载232个集装箱的华航汉亚2号,办理入境边防检查手续。
自1992年8月21日武汉港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艘外轮,30年来汉口边检站守卫长江国门,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口岸开放,提升通关效率,助力武汉港将“把长江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目标一天天变成现实。
融入国家战略,推动直航班轮化
1992年8月21日,首艘日本籍外轮日佳丸号入境武汉。其后一段时间,武汉水运口岸受自然、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直航业务处于较低水平。
“以前外贸货物出口,一般都是从武汉装船,然后从下游的江苏、上海等地换大船出境,中转环节多,易造成货损货差。”中外运湖北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必丹介绍。
武汉-日韩直航航线,是武汉首条对外直航班轮航线,来自日本的货物可经该航线直达阳逻港区,无缝换乘中欧班列发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直航班轮化业务开通后,从阳逻港区出发,通过汉亚航线可经日本大阪、名古屋,到达韩国釜山;水水中转可连接宜昌、荆州、仙桃等省内港口;以中三角省际班轮辐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九江、岳阳等地,仙桃的医疗卫生用品、麻城的石材、宜昌的化肥,江西的锂电池、湖南的竹筷等从武汉出口直航日韩,湖北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地位稳步提升。
据统计,阳逻港区中转箱占比已由2013年的27.9%增至2021年的53.3%,港口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武汉“新沿海”地位进一步凸显。
成绩背后,有汉口边检站多年来的坚持。
近年来,汉口边检站将边检工作与驻地经济发展积极联系起来,多次组织专业队伍开展江海直航调研,形成一篇篇专题调研报告。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我省已形成政企合推“江海直航”共识。
如今,以武汉港为节点,“日本-武汉-欧洲”“日本-武汉-蒙古”等集装箱海铁联运国际中转新通道等一批多式联运通道,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
2020年至2022年,武汉港直航业务量连续三年稳居长江中上游首位。
服务港区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对外开放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设施。
1992年8月7日,武汉港对外轮开放各项准备工作获得国家验收,拉开武汉港对外开放序幕;
2009年12月,阳逻港一期对外开放;
2018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武汉港口岸扩大开放花山港区、汉南港区、金口港区、黄州港区、鄂州港区。
口岸扩大开放手续复杂。为保证五个港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汉口边检站提前介入,成立工作专班,梳理出任务清单46项,主动对接口岸开放建设。
“人人争当开放服务员、做好企业指导员。我们制定武汉港对外开放建设指引等建设文件10余份,明确了口岸开放条件、建设标准等内容,指导企业建设,同时走访跟进边检配套设施设备建设,避免企业走弯路。”汉口边检站副站长祝剑说。
截至今年8月5日,花山、汉南、金口、黄州等多个港区已通过省口岸办预验收,下一步将通过国家口岸办验收,口岸开放指日可待。
“一个国际口岸的存在,将加快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整合,从而带动城市本身及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祝剑说。
研究表明,港口的生产经营每创造1元的GDP,可以带动其他相关领域创造5元的GDP。五个港区的开放,将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便民利企,实现边检申报“零跑腿”
“航运企业对时间要求高,装卸费、停泊费、船舶租金、原油、人工等各项支出大,每分每秒都是对企业运营成本的极限拉扯。边检网上报检功能和无纸化申报方便快捷,仅这一项就能为我们节省时间成本超过10%。”船舶代理刘双阳说。
中外运湖北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必丹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代理国际航行船舶时,需要准备数份申报资料,驱车上百公里,分别给边检、海事等口岸联检单位报检,耗时耗力。
近年来,汉口边检站严格落实国家移民管理局便民利企举措,加快推进数字化边检,让原本至少跑3趟递交纸质单证等一系列动作,简化到一次都不用跑,从以前“面对面”查验转变成“键对键”审核,极大缩短办理时长。
2022年,阳逻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连续9年增长10%以上,长江黄金水道的效能不断凸显。
高效的通关服务、安全的通关环境,进一步为武汉港国际营商环境加分,为湖北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截至目前,该站累计为370艘船舶和近6000名船员开通绿色通道。
祝剑表示,汉口边检站将以实干践行嘱托、用忠诚恪守使命,为武汉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贡献边检力量,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缪晶胡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