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综合种养指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轮作互促系统,通过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提质、增效、生态、环保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8月16日上午,湖北省2022年稻田高效绿色种养模式及技术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在武汉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曹凑贵等专家学者应约讲课。课上透露,我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近800万亩,其中有90%为虾稻,其余10%则为:水稻+鱼、水稻+鸭子、水稻+螃蟹、水稻+玉米、水稻+菜等混合模式。
稻与虾、鱼、鸭形成良性互促
大米是中国人的主粮,也是国家安全之基、社会稳定之要。每年春夏之交,稻田里处处可见低头弯腰插秧苗的农民。临到秋天,又是一片片金黄色的谷穗。这种单一的种植模式主导了中国水稻数千年的种植历史。
然而,这种单一的种植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是,随着土地反复耕作,土壤肥力显著下降。与此同时,还会面临各种病虫害的侵扰。
2001年,潜江市农民率先探索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虾稻连作”模式,即在稻田开挖简易围沟方式放养小龙虾,收稻后稻田储水养虾,来年排水种稻,每年可收获“一稻一虾”,这种模式最浅显的表现就是综合收入比单一种植高一点。
历经多年探索、尝试,湖北稻田种养模式得到持续优化。曹凑贵解释,稻田种养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在水田放养虾、鱼、鸭等水禽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通过水稻与水禽动物互惠互利而形成的复合循环种养生态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稻田里的水养水生物活动,可以增肥、改土、改水、控草、控病、控虫,有利于田地也有利于提升稻米品质。
反过来,虾、鱼、鸭在稻田里活动,生长也更为健硕。“爱地”牌稻田野生鸭、“江淮道”牌稻田鸭肉质劲道肥美,颇受市场欢迎。
混养、立体种养,形式越来越多
从数据来看,我省稻田种养90%为虾稻田。围绕“虾”“稻”,还不断衍生出了新的形态。主要包括:混养、立体种养。
混养模式包括稻鳖虾、稻虾蟹、稻虾鸭等,即同一块稻田在水稻种植季节同时养殖小龙虾和其他动物,实现动物营养关系及生态位的互补。
立体种养:结合田间工程建设,从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利用稻田资源、田埂及沟侧、沟凼等栽种其他经济作物,通过多种生物组合,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如四水农业模式(田埂种植水果,环形养殖沟种植水生蔬菜,田面种植水稻,田中养殖小龙虾)。
从增收效益来看,以稻虾共作为例,按照湖北“潜江模式”,亩田成本合计约1170元,小龙虾产量300斤,均价在12元/斤左右,收入在3500元,加种稻收入,每亩田可增收3000多元;以稻蟹共生为例,按照辽宁“盘山模式”,每亩可增收1500—3000元;“蟹(虾、鳖)池种稻”模式,以江浙、上海为代表,每亩可增收3000-5000元。从全国范围来看,稻田种养集中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农户收入普遍增加。
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地区重养轻稻:虾沟面积不断扩大,水稻成配角;土壤破坏:长期淹水,无耕作层;污染加重:饲料、饵料、调水剂、改土剂;水资源消耗:反复换水、无水不成养等问题。而这些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在得到不断地优化和解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透露,我国食物结构面临从主粮向大食物转变,正在从“吃饱”到“吃好、吃得安全”转变。水产品作为“蓝色食品”,具有绿色、营养、健康、低碳等特点,探索“稻田+水产”种养模式,不仅能提升稻米品质,还能为国民提供高性价比的水产蛋白。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 通讯员 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