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 国家的航天实力是科幻片的根基

楚天都市报 2022-08-18 07:55

张吃鱼(中)指导“袋鼠刚子”拍戏 图片来源于电影公开资料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戎钰 通讯员 张佩玥

■对话人物

张吃鱼,出生于浙江嘉兴,中国“85后”编剧、导演。大学毕业后出版过多部网络小说,曾担任影视公司文学策划,2011年以编剧身份入职“开心麻花”。今年7月29日,由张吃鱼编剧、导演,著名演员沈腾、马丽主演的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与全国观众见面。

■对话背景

8月16日,上映19天的《独行月球》票房突破25亿,同时也收获了“连续21天获得单日票房冠军(包含2天提前点映)”的傲人纪录。作为一名新人导演,张吃鱼首次独立执导剧情长片便冲向“30亿+票房俱乐部”,让业界不得不叹一句“后生可畏”。

8月16日,极目新闻记者连线专访张吃鱼,请这位在电影圈引发“小地震”的导演分享“月球”上的那些事儿。

沈腾马丽在电影里必须Be

极目新闻:沈腾和马丽是您的第一人选吗?

张吃鱼:肯定是我的第一人选。我的创作习惯是,当我写完大概的人物小传后,心里就会想好我想邀请的演员,然后就着他们的特点去创作。所以很多观众看了电影会觉得,演员和这个角色非常契合。

极目新闻:和马丽以前的角色相比,马蓝星这个角色的喜感不太多。

张吃鱼:马蓝星的喜感不是从她自身出来的,而是通过她和身边的角色,比如“葫芦丝”“眼镜”他们拉伸而产生的。起初我也很担心观众会不会觉得丽姐喜感少了?和丽姐商量的时候她说还是塑造人物更重要。其实我们试拍的时候,也拍了一些马蓝星喜感比较强的戏,但拍完之后在监视器上看了觉得不舒服。

极目新闻:看拍摄花絮发现,沈腾在片场有很多“现挂”,在剧本之外进行二度创作。

张吃鱼:作为导演我当然希望演员多来一点“现挂”。喜剧特别依托于演员的即兴表演,如果照本宣科地拍,效果一定打折扣,恰恰是当你激发了演员的即兴创作能力,出来的往往都是好东西。像腾哥,他拥有最好的即兴能力,你只要告诉他这场戏的功能性是什么,需要什么情绪,他能给我的东西非常多,而我要做的,就是把他的这种能力用摄影机捕捉住。

极目新闻:替观众问一句,沈腾马丽在电影里一定要Be(悲剧结局)吗?

张吃鱼:我一直认为对于独孤月来说这是最好的结局。他从一个普通的“中间人”,变成能站在地球和π+之间,已经升华了“中间人”的概念。他从只能暗恋的位置,到可以和女神交心;从独自一个人,到全地球人都注视着他,他的人生已经非常圆满了。现在的结局非常感人,我不认为是一个Be。

极目新闻:沈腾在路演时说,他其实并不渴望与马蓝星的爱情,因为马蓝星是因为独孤月做了一些特殊的事才对他另眼相看,这样的爱不够纯粹。您怎么看?

张吃鱼:我觉得是这样的,如果独孤月能回到地球,他俩肯定会在一起。马蓝星对独孤月的感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爱情,包含了责任感、愧疚和其他情绪。至于能否接受这样的感情,就因人而异了。

抱着“必死”决心去找黄子韬

极目新闻:邀请黄子韬演“秃头爱豆”,过程艰难吗?

张吃鱼:我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的,而且备好了一个素人演员演这个爱豆。我觉得对黄子韬来说,要他自毁形象还是比较困难的。但没想到他答应得非常干脆,而且他在现场的表现也非常好,让我们非常惊喜。我之前看过子韬的一些综艺节目,发现他说家乡话的时候是很有喜感的,他其实是有一些喜剧天赋的。

极目新闻:很多观众说,没想到看“开心麻花”的电影也会哭成“狗”。您如何分配喜感和催泪的比例?

张吃鱼:其实无论是喜感的东西,还是偏悲情、偏热血的部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我比较喜欢的处理方式是,给你看一会儿喜感的,然后来一个感动,最后用喜感来消解。这个分配没法量化,比如地球“爆灯”那里,所有人涌出去给月球上的独孤月打灯,在观众看得很热血的时候,我用了一个“你不是人”的包袱去消解它。我不喜欢刻意煽情、渲染。

极目新闻:电影里很多细节特别浪漫,观众猜测这是因为导演本人很浪漫?

张吃鱼:前几天有人问我,“你说自己特别理性,为什么拍的东西这么浪漫?”我当时就明白过来了,可能正是因为我生活里不浪漫,缺什么就补什么,所以拍的东西会浪漫一点。而且浪漫也不单是指爱情,像袋鼠拉车、地球“爆灯”、人与袋鼠告别,这在我都是很浪漫的感受。我希望我的影片能呈现出这样的调性。

科幻片的土壤是航天真实力

极目新闻:科幻片在中国的观众基础其实不算太强,最初怕不怕观众无法代入电影的世界观?

张吃鱼:这个故事是2018年我的工作室发现的,汇报给公司后大家都觉得很好,就决定启动了。确实,我们2018年决定做这个事儿的时候,国产科幻都还没影儿呢,但我们的第一个考量是,这是一个好故事。其次,放眼全球,你会发现科幻片必须有一个科幻土壤,就是国家的航天实力。我们国家已经是一个航天强国了,这才是做科幻片的根基。观众在现实中已看到中国人进入太空,那代入到我们的故事里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极目新闻:《独行月球》里的科幻部分,让观众看到了现在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之高。听说这次是100%本土力量做的特效?

张吃鱼:是的,美术、特效、摄影、调色……所有工作都是国内公司完成的。我们想尽量让观众相信故事是发生在月球上的,为做到这一点,前后花了三年。比如从摄影角度来说,月亮上其实是单一光源,就是太阳光,所以它非常硬、非常亮。我们拍摄时用了一个100K大灯,一般情况下用个十几K的灯就够了。包括要表现月球表面,我们一共用了4种不同的石料,磨成很细碎的颗粒,让它能呈现出不一样的反光,尽可能地接近真实的月面。

极目新闻:目前的票房成绩在您预料中吗?

张吃鱼:做《独行月球》的时候我一直警醒自己,千万不要带着“我这个片子要卖多少”的希望。一方面这是一种压力,另一方面,搞创作绝对不能带着这种逻辑,为了票房到多少多少我就要怎样怎样,因为你一旦带着这种心态去创作,那这个故事一定会不够纯粹了。我的初衷一直以来都是要讲好一个故事,这几天看到很多观众说,带孩子来看电影,看完小朋友们都想去天文馆了解一些跟月球、宇宙相关的知识。这种反馈就让我觉得,我们做这件事是特别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