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2022年,天门时隔30年后重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一直以来,该市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新增财力最大限度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十多亿元新增公办学校学位、8个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加速进行、持续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天门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让城市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新增近2.2万个学位缓解“上学难”
新建北湖实验高中9月即将开学。(通讯员 张俊 摄)
实验小学“专递课堂”让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通讯员 张俊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茜 通讯员 陈飞
2023年将新增近2.2万个学位
8月11日,走进新建的天门市万林实验小学,竹林环抱,绿树成荫,教学楼、共享大厅、图书馆、游泳馆等设施一应俱全。
万林实验小学前身为天门市东风中学、竟陵第二小学,是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的母校。2018年,陈东升决定捐资9000万元重建母校。
天门市划拨原市妇幼保健院、原市油厂宿舍、原竟陵二小等地作为万林实验小学建设用地。新校占地面积850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533平方米。目前,新校建设已完工,9月将正式投入使用,新增的1080个学位可有效缓解城区学位紧张难题。
此前,随着城乡发展和学生增多,天门公办学校学位无法满足群众需求,不少家长只能将孩子送往民办学校上学。“一个小孩一年要2万元左右学费,两个孩子就是四五万元,经济压力相当大。”有家长透露。
聚焦群众反映突出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天门把均衡教育作为“发展突围”的基础工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仅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就投入资金近3亿元,新建陆羽初级中学、高新园小学和万林实验小学,改扩建陆羽小学、杨林小学、实验小学湾坝校区,新增学位8640个,其中小学学位5640个、初中学位3000个。
天门还投入资金5亿余元,新建北湖小学、东湖学校、高新园学校和高新园初中等4所学校。目前,项目均已开工建设,确保2023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届时可新增学位1.3万个,其中小学学位6000个、初中学位7000个。
高中进城优化教育布局
进入8月,即将开学的陆羽高中里里外外一派忙碌。教师丁孝梅为9月1日的开学正做着准备工作。
丁孝梅原来在张港高中任教。“乡镇高中很难留住优秀的师资和生源,大家都想进城。”她说,教育布局调整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让乡镇师生可以享受到更完善的教学设施、更优美的校园环境。
今年,天门投入6亿余元,实验高中整体搬迁至新建的北湖实验高中,并利用原实验高中校址组建陆羽高中,一次性撤并渔薪高中、皂市高中、干驿高中、张港高中4所学校,迁入陆羽高中。
目前,天门市有天门中学、实验高中、陆羽高中等9所高中。该市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完备教学条件,完善教育环境,打造品牌教育。天门中学、实验高中争创高水平示范高中;陆羽高中、竟陵高中、岳口高中达到市级示范高中办学标准。
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近年来,天门全面统筹教育资源,深化教育共同体建设,激发办学活力,满足群众“上好学”的愿望。
2021年,天门市教育局指导实验小学与天宜学校(小学部)、马湾小学等8所学校组成实验小学办学集团,并以集团为单位,依托省教育云平台为载体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简称“三个课堂”)系列教学活动。
“市教育局帮助实验小学建设了‘专递课堂’,配备了鸿合一体机、人脸捕捉摄像头和全方位话筒等硬件设施。”实验小学校长梅稳安介绍,实验小学的师生在上课的同时,可通过大屏终端与其他学校师生进行互动,让身处乡村的孩子们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实验小学集团化办学是天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探索。近些年,天门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实行乡镇所辖中小学及幼儿园学区化办学、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全面托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合作(联盟)办学。
目前,天门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已实现全覆盖,薄弱学校、农村边远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8个公卫补短板项目织牢防护网
新建成的多祥卫生院已投入使用。(通讯员 郝留建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茜 通讯员 吴述明 宋妮娥
9个新建卫生院投入使用
8月8日上午,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汇侨院区项目建设现场,门诊楼、住院楼已基本完工,施工人员正在对医技楼、感染楼、行政楼等主体建筑进行内部装修。
该项目总投资约18亿元,占地近318亩,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拟开设床位1200张,计划2023年底建成投运。
天门市一医是综合性三甲医院,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医院现有规模已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更好就医需求。汇侨院区按新型平战结合医院建设,平时可为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当有疫情等特殊情况发生时,该院可转为专业传染病医院。
这是天门市公共卫生补短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该市抢抓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谋划实施公共卫生补短板类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27.6亿元。截至今年7月底,疫情防控临时发热门诊、市疾控中心应急大楼等4个项目已完工。
在天门各乡镇,一个个加紧建设或投入使用的医疗补短板项目,切实让老百姓享受到“健康福利”。
“新卫生院环境好,我们现在有个头疼脑热不舒服的,都愿意来这里。”8月9日,在渔薪中心卫生院,该镇灰市村的涂大爷告诉记者,因为老伴患有冠心病,他们经常跑医院,“以前老院区又破旧又拥挤,上上下下没有电梯,每次看病很不方便。”
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卫生院由一栋业务楼和一栋综合楼组成,专门设置了标准化的发热门诊以及传染病可转换病床,配套有停车场、绿化、方舱医院预留用地等,五层的业务楼里,科室布局规范合理,就诊环境宽敞舒适。
卫生院院长孙亚平说,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卫生院大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新设的胸痛救治单元与卒中防治站,与市一医开通联合救治绿色通道,已经成功转诊10多名病人。”
此次公共卫生补短板,天门计划完成13个乡镇卫生院的新建、改扩建,解决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传染病留观病房不合格、传染病防控能力不足,以及门诊楼、住院楼不达标,医疗救治条件简陋等问题。截至目前,已经有9个卫生院完成整体搬迁。
引进近500名专业人才
织密织牢基层公共卫生防护网,让群众都能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完善基础设施不可或缺,引育人才更是重中之重。
“小朋友,接下来我们一起给你的小牙齿照照镜子吧。”在天门市口腔医院,新引进来的邓蔡医生颇受市民喜爱。
邓蔡原就职于十堰市某三甲医院,从事口腔临床及教学工作近20年,是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在读博士。去年1月,通过人才引进来到天门。她带来的笑气镇静镇痛技术让患者得到舒适无痛化口腔治疗、乳前牙美容冠修复技术填补了天门空白。
天门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5年来,卫健委所属事业单位引进本科以上人才180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92人。同时,天门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项目,从2021至2023年,依托湖北省中医药高专(省定大专院校),订单定向培养大学生乡村医生150人,去年已招录30名学生;组织在职乡村医生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学历,今年已有282名中专学历乡村医生将学历提升到大专及以上。
百万城乡居民用上“放心水”
牛皮桥加压泵站全景图。 (通讯员 刘银斌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茜 通讯员 陈飞
城乡居民用上同质水
“现在用上自来水后,水质清澈多了。”8月11日午时,小板镇罗黄村三组村民黄梅成吃过午饭,打开水龙头洗碗,清水哗哗涌出。
过去,小板镇采用地下水,水质浑浊,部分物质含量超标。更尴尬的是,每逢春节等用水高峰期,还会出现水压低、供水不足等现象。“在二楼水流量都很小,只能从一楼提水上去用。”黄梅成说。
“以前,只要停水后再来水,放出来的是一桶一桶的黄水,脏得很。”同组村民艾华容说,为用水的问题,村民们怨声不断。
随着城市发展,天门市供水不足、水压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告别用水难、喝上放心水成为天门部分乡镇群众最渴盼的事情。
近年来,天门市投资5亿余元启动二水厂改扩建工程,建设内容包括牛皮桥加压站建设、取水船改扩建、二水厂至加压站DN1000mm输水管道建设、10个乡镇供水管网延伸工程等,全面提升城市供水能力,改善居民用水。
今年,二水厂改扩建工程完工后,供水能力由10万立方米/天提高到20万立方米/天,供水范围除原来的中心城区和岳口镇外,还延伸至净潭、渔薪、九真等10个乡镇,保障近100万人安全用水。
“通水后,这些乡镇均使用汉江水,不仅水质有明显改善,供水也更有保障,同时避免了开采地下水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天门市天城水务总工孙卫祥介绍,输水主管网提档升级后,配合加压泵站,可彻底解决水质不好、压力不足等问题。
管网扩容改造保障用水畅通
在城区竟陵街道永丰社区田家湾4组,居民田汉斌打开水龙头,看着喷涌而出的自来水感叹道:“再也不用担心水压低,用水困难了。”
天城水务城郊所副所长杨高峰介绍,当初铺设管网时,是按照居民户数安装,十几年过去了,居民户数翻了好几倍,但管网并未扩容,无法满足居民日常用水需求。
2020年12月,天门市对永丰社区实施供水管网改造。“改造完成后,PE管取代了原来的PVC管。PE管不仅抗压能力更强,而且经久耐用。主管网直径由110mm扩至160mm,进村管网直径由75mm扩至90mm、110mm,彻底解决了群众用水难题。”杨高峰说。
“自从去年5月新管网通水后,就很少停水了,四楼的水流量都非常大。”田汉斌笑着说,看着家里的加压泵成了摆设,但大伙儿打心眼里高兴。
近年来,天城水务利用城区雨污分离施工的契机,加紧开展对城区老旧小区分批次实施供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2020年来,共计对45个小区11914户进行户表升级改造,让自来水“畅通无阻”,城区居民用水压力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四湖六水绕城过 一城人家半城碧
——天门市坚持“还湖于民”10年不懈
天门近年来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天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茜 通讯员 吴述明
立秋已过,暑热未消。位于天门市区北部的北湖公园,碧水风荷、鱼戏鸟鸣。
傍晚,夕阳的余晖还未散尽,来此健身游玩的市民已经络绎不绝。很难想象,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与鱼塘交织的乡村风貌。
据《湖北省湖泊志》记载,曾经的北湖,面积上千亩,湖水清澈,水生生物和鱼类众多。随着时光变迁和大量围湖造田,1990年起,北湖只留下少量的几片鱼塘。
重现北湖风光,是许多天门人的渴望与期盼。2017年,天门启动北湖综合改造项目,其中,北湖公园建设是其核心工程。公园总投资近4.2亿元,规划总用地面积1845亩,水域面积占约1064亩。
如今,北湖公园已经基本建成。园内,健身步道、休闲广场、水榭亭台、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成为不少市民休闲放松的热门“打卡地”。
“我是看着北湖一天天长大、变美的。”来自走马岭嘉苑小区的魏兵自豪地说。他原本是走马岭社区六组村民,因为北湖改造拆迁安置到此,“新房与北湖公园一路之隔,环境可比以前好多啦。”
近年来,天门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推进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景观打造,“清波荡漾拂人醉,一城人家半城碧”的诗意美景从蓝图走进现实。
累计投入超14.5亿元整治天门河水环境,母亲河重荡碧波;杨家新沟旧貌换新颜,臭水沟变身城南地区最大的生态休闲、运动健身和休憩场所;精致秀美的小南湖公园一经建成,市民无不拍手称赞;“四湖六河”全线连通,城区水系多源互补、调控自如。
文化景观、亲水栈道、绿植成林、一步一景,东湖公园,宛如一只腾飞的凤凰,翱翔在天门城东。
“那时候,谁能想到东湖会有现在这个样子!”家住竟陵街道东湖社区的张浦感叹。改造之前,东湖面积仅有360亩,湖面大多被鱼塘挤占,杂草丛生,淤塞严重。
2012年,东湖公园综合改造工程建设项目破土动工。一年之后,一期工程建成。2018年,天门按照原有规划,启动东湖公园二期工程改造建设,进一步还湖于民,改善公园生态环境。经过近10年不懈努力,东湖涅槃重生。
水,带来灵动,绿,氤氲生机。天门着力完善城区绿地骨架及生态走廊,近5年新增造林绿化21.49万亩。截至2021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达1633.73公顷。全市共建成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100多个。
民生跟着“民声”走
□ 张茜
小到城市、大到国家,民生连着民心。
对老百姓而言,民生是一张公平均等的课桌,一所家门口就能就诊的医院、一个茶余饭后能散步的公园……具体又生动,细微而无声。
对执政者而言,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桩桩件件关乎百姓冷暖。枝叶总关情,民生大如天。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改善民生不是靠“拍脑袋”、靠“灵光一闪”,一定要跟着“民声”走。
当下正如火如荼开展的“一下三民”实践活动,“下基层”是基础。只有带着对基层百姓的关心关切,走进车间厂房、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让鞋子和裤脚沾满泥土,才能真正了解群众心声。只有重民意,顺民意,把民生事儿办到百姓心坎上,民意才安,民心才暖。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是承诺,也是期待。相信在越来越殷实的日子里,那些人们所希望的“小确幸”会逐一实现,百万天门人民会用一张张笑脸为这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打出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