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戴辉、通讯员陈超、韩瑾仪、黎作尚)炎炎夏日,武汉的东湖、沙湖等地来了一群特殊的“游客”。8月1日至3日,由清华大学水利系、生命科学学院、化工系等院系的17名师生组成的社会实践支队,怀揣着对生态环保的热忱,先后来到在武汉的长江科学院、长江生态环保集团、长江设计集团,学习交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了解长江大保护的湖北实践,并前往东湖与沙湖,实地调研长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首站是长江环保集团,这是一家在习近平总书记“长江嘱托”下诞生的企业。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要求,三峡集团要发挥好应有作用,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建设。当年,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三峡集团开展长江大保护的主力军。
在该集团,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殿常介绍了针对城市管网建设资金需求巨大、地方财政投入难以维系的问题而推出的一种新型管网问题解决模式——“水管家”,该模式让长江变了样。实践支队成员们学习了该公司在成立三年半以来克服困难、齐心协力推动环保项目落地的经历,也感慨于公司青年员工奋斗基层、努力践行“改善一方环境,造福一方人民”宗旨的壮志豪情。
“近年来武汉市内湖治理取得突出成果,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23岁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研究生潘瑾萌表示,“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在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的殷切期冀,勇担环保重任,参与到中国生态环境的治理建设与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积极探索中去。”
在长江科学院,队员们了解了长科院七十载的治水历程,参观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工模型——长江防洪模型和致力于水资源研究的水环境实验室,了解到防洪模型在防洪工作中发挥的推演作用以及先进理化实验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发挥的分析作用,并学习了这些技术在长江生态保护工作中的实地应用。
在长江设计集团,队员们见证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了解了数字孪生技术在长江大保护中的运用成果。“通过对汤逊湖、东湖、沙湖三个成功的湖泊生态治理案例的学习,我们深刻地认识了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生徐丽君感慨。
支队成员们漫步东湖“世界级绿道”,学习了武汉市的东湖河湖长制,了解了东湖的近、远期水质规划目标。沙湖湖畔展示了综合治理前后的照片,让人感受到沙湖水域治理前后的巨大变化。湖面中央的一艘无人驾驶船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岸边的屏幕上实时显示船载摄像头拍摄到的水面景象,体现着信息化技术进步为科技治水治污提供的便利。
“在湖北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希望未来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祖国的绿色发展做贡献。”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赵靖涵说。
清华大学社会实践支队带队老师表示,通过调研武汉湖泊生态治理项目,感受了长江大保护的湖北实践,今后将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环保观念,为长江的保护工作贡献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