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华与林青霞近照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白先勇
日前,《谈心——与林青霞一起走过的十八年》出版。该书由学者、翻译家金圣华撰写,记录了金圣华与林青霞相交18年来的友谊。
在金圣华的引荐之下,林青霞结交了许多文化界的好友,她向余光中、林文月、倪匡、张大春等虚心求教写作的诀窍,她们一起到北京拜访季羡林,向季大师讨文气。由此,青霞写出了《完美的手》一文,写作能力更进一步。
白先勇说:“金圣华与林青霞相交来往十八年,绝对是一段善缘。她们交往的一段故事,就像一部温馨的文艺片,细细的透着一股暖意芬芳。”
金圣华与林青霞相交来往十八年,绝对是一段善缘。一个是法国巴黎大学的文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系主任,大半辈子侧身于学术界,是翻译界的名教授。另一个是曾经演过一百部电影,红遍华人世界的大明星,前半生纵横演艺圈二十余年,结交的大多是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是一种什么缘分让她们在后半生的某一点上,两人的命运突然交结,踏入了彼此的生命中?金圣华与林青霞相交的一段故事,就像一部温馨的文艺片,细细的透着一股暖意芬芳。
我们说“千里姻缘一线牵”指的男女之情,其实挚友之间的因缘也是靠着一根无形的线千回万转把两人系在一起。金圣华最近写了一连串22篇文章,总集名为《谈心》,把她跟林青霞两人十八年的情谊从头说起。附录第一篇《都是〈小酒馆〉的缘故》。一九七三年,金圣华刚出道,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当时有关机构正在翻译一系列美国经典文学,推向港台地区及东南亚的华人世界,许多名家都参与了这个翻译计划:张爱玲、余光中、乔志高、夏济安。金圣华被派到的是一本奇书 The Ballad of the Sad Caf,美国著名南方作者卡森·麦卡勒斯所著,这是一本人情怪诞的中篇小说。
《小酒馆的悲歌》于一九六三年改编为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一九九一年改编为电影,Vanessa Redgrave主演,获三项金像奖,但这本翻译小说,在海外华人世界读者不多,香港的书店里也只剩下几本孤本。谁知有一位移居美国加州的前香港影剧记者张乐乐手上却有一本《小酒馆的悲歌》。张乐乐很欣赏这部中篇小说的译笔,认为流畅生动,主动跟译者金圣华联络,而且两人一九九三年在美国加州会面,从此多年保持联系,成为笔友。
二〇〇三年张乐乐返港,从前她在港跑电影圈与大明星林青霞、张国荣稔熟,这次张乐乐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把金圣华跟林青霞拉拢在一起,成就了一段相知相惜、不弃不离十八年的友谊。林青霞年轻时学业不顺,中学没有念到好学校,大学也没有考上,终身引以为憾。直到她拍过一百部片子,退出影坛后,林青霞青年时期埋伏的求知欲、上进心又蠢蠢欲动,重新燃烧起来。她这时最需要的是一位有文化素养的老师引导她走进文学花园。金圣华这时出现,恰逢其时,这位留学美国、法国的文学博士,教了一辈子的书,没想到却收到了一位红遍半边天的明星做徒弟。
三月八日妇女节,林青霞与金圣华初次在家里会面。金圣华如此描述:“只见她穿着一身乳白的家居服,不施脂粉,笑容满面地迎上前来,一切都自自然然,好像相认已久的故交——就这样,南辕北辙的两个人,居然交上了朋友。”
林青霞这样回忆:“见她的第一面,一身酒红色套装,轻盈盈走入我家大厅。她是我结交的第一位有学识、有博士头衔又是大学教授的朋友。之前总以为这样的人比较古板,想不到她对美是特别有追求的。良师益友用在她身上最是恰当不过的了。”
林青霞与金圣华一见如故,彼此印象深刻。是一本书《小酒馆的悲歌》迂回曲折,冥冥中把两人牵引到一起,所以林、金两人结的可以说是一段“书缘”。
既然林金两人结交的是“书缘”,书,便变成她们心灵沟通的一座桥梁了。金圣华循循善诱,将林青霞的阅读领域扩展到西方经典名著,她介绍毛姆、海明威、杜拉斯给林青霞,而且两人常通电话,交换读书心得。后来林青霞的阅读范围愈来愈宽广,从卡夫卡的《变形记》到日本的太宰治,甚至于包括东欧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拉丁美洲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当然,林青霞对华人作家的作品也是极为关注的,她演过影射张爱玲生平的《滚滚红尘》,并因此获得金马奖,她把张爱玲的著作全部啃光,而且有关张爱玲的资料,也广为收集。
林青霞如此锲而不舍,拼命用功,猛K世界文学作品,她当然怀有更大的抱负与企图心:从读者进展成作者。在写作上,她的“良师益友”金圣华在她身上下了最大的功夫,花了最多的心血。这十几年来,林青霞转向写作,每写完一篇文章,便传给金圣华,林青霞写作往往通宵达旦,一定要等到她的“良师”讲评一番,赞许几句,她才能安心入睡。她在一篇序文《无形的鞭子》中说到,她的三本文集《窗里窗外》《云去云来》《镜前镜后》都是在金圣华鞭策之下完成的。林青霞“无形”的两个字用得好,金圣华说话轻声细语,待人温柔体贴,但做起事来却一丝不苟,认真对待,那根“无形的鞭子”自有其一股咄咄逼人的软实力。
二〇二二年三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