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3名非洲留学生江城体验“搬砖”,工地为他们量身定制培训计划

极目新闻 2022-07-28 08:25

极目新闻记者 黎先才

摄影 极目新闻记者 萧灏

视频剪辑 萧灏

实习生 龚梦瑶

通讯员 张华月 杨爱国 肖婷

到一线工地实习,体验不一样的“学习之旅”。

今年7月15日起,武汉大学土木工程学院8名大三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前往位于武汉黄陂的武汉至大悟高速公路(以下简称武大高速)二标项目实习。

这其中,有三名来自非洲的留学生,他们与项目部管理人员同吃住、同学习,让学习的书本知识与现场施工相结合“充电”。

“实习期还剩半个月,我们会好好珍惜在工地的时光,努力‘搬砖’。”其中一名女留学生郭布丽说,今后学有所成归国后立志做一名建筑工程师,将在中国学习的建筑知识应用报效国家,力所能及地促进中非友谊。

非洲姑娘郭布丽现场测量脚手架

洋学生体验高速工地教学

戴上红色安全帽、身穿反光背心,3名皮肤黝黑的非洲留学生拿着卷尺、水平仪等工具,在武大高速路二标段工地跟着“师傅”现场学习。根据当日培训计划,他们的任务是参与现场质检验收、熟悉报验流程并填写施工日志。

2021年7月26日,“武汉大学—中国一冶”实习实训基地挂牌成立,旨在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对武汉大学在校学生进行行业价值观教育和提供工地实践机会。

今年7月15日起,8名来自武汉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来到中国一冶武汉至大悟高速公路二标段项目部实习,为期一个月。这其中包括3名留学生,他们分别是来自西非布基纳法索的郭布丽(女)、阿里斯特(男)和索马里的加纳(男)。

项目人员为三名非洲留学生现场教学

中国一冶项目技术总工吴慧重表示:“为确保他们的实习实训成效,特别是包括郭布丽在内的三位非洲留学生的实习效果,我们根据他们的专业基础和项目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培训计划,给他们配备了专业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专业训练。”

当日骄阳似火,武大高速二标正进行主线作业。在师傅秦爽带领下,阿里斯特和加纳相互配合,用卷尺进行桥面钢筋间距的检测。

“测量箍筋间距偏差,跟相关规范是否符合。”秦爽一边观察阿里斯特的检测操作,一边进行教学指导。

“因为中文水平有限,在课堂上听到一些专有名词时,不太能理解其中含义,通过实训和师傅现场指导,更加生动好理解。”阿里斯特说。

“这种脚手架是具有自锁功能的直插式新型钢管脚手架,与传统扣件式悬挑外架相比,在搭拆效率、可靠性、安全性、节约成本及节能环保方面有明显提高。”中国一冶项目工程部副部长李紫周说。

作为郭布丽在工地的导师,为能让她更清晰的了解到脚手架的搭接方式,在高架桥下的盘扣式脚手架搭建现场,师傅李紫周钻进脚手架里,手指细数着每一个构配件,郭布丽则在旁边认真倾听,时不时提出一些疑问,李紫周都耐心进行解答。

工地朋友为“她”贴心庆生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7月27日中午,当非洲姑娘郭布丽从工地回来推开项目部食堂大门走进室内,众人顿时齐唱生日祝福歌,欢笑声向她迎面扑来,现场顿时热闹起来。

“今天是你在中国武汉的第23岁生日,我们祝福你幸福快乐,希望你在工地实习期间有更多收获和美好的回忆。”中国一冶项目书记张道河边说边将一束提前准备好的鲜花和一份礼物,当场送给郭布丽。接过鲜花礼物后,郭布丽连声道谢。

“太感谢大家了,以往在武汉庆生都是跟同乡一起聚餐,今年的生日在工地上过太有意思了。”郭布丽笑着向记者表示,随后她抱着鲜花在现场跳起舞来。

项目部为郭布丽庆祝23岁生日

极目新闻记者现场看到,现场食堂墙上张贴着生日气球,木桌上摆放着一个小型蛋糕,现场也放着生日伴奏曲,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一难得一见的时刻。

“平常很少有外国人来工地,更别谈说有外国人在此过生日。”项目部食堂阿姨说,食堂为此也为郭布丽准备了一份长寿面,希望她平安健康。

中国一冶项目部办公室主任肖婷告诉记者,郭布丽刚来项目部不久,项目书记张道河在交谈中偶然得知今年7月27日是她的生日。结合项目的“家文化”,项目部便提前准备在她生日当天,为她过一个难忘的生日。

郭布丽说,来到项目部后,大家都很照顾和她一同前来实习的同学们。“工地宿舍环境和生活都很好,大家也很热情相助,这是我很喜欢的实习氛围。”

中国一冶项目书记张道河说,这3名非洲留学生都能通过中文正常交流,项目部平常在生活、工作上也给予一定关照。“目前项目同事和他们相处的都挺愉快,有时当天下班后,同事们会和他们一起打篮球和聊天。”

阿里斯特是郭布丽从高中到大学的同学。他说,工地朋友太热情了,尽管刚来有点忐忑,但是目前已经适应了工地生活,还有半个多月时间,自己和同学们将会好好珍惜工地的学习经历。

计划读研归国后做工程师

“成为建造工程师,这是我来武汉读大学后的梦想。等大学毕业后,我还考虑读研究生不断提升自己,等后面学有所成后回国做工程师,尽自己的努力来促进中非友谊。”郭布丽向极目新闻记者表示。

郭布丽说,2019年8月来到武汉大学读书。初到这里上课听不懂,通过坚持学习交流,后来逐渐熟悉了老师的语速和语调。来到武汉后,她和另两名非洲同学都爱吃米饭和面条,对于武汉的饮食也较适应。

“因为疫情等原因,我们已有四年没有回家乡。如今武汉的热干面、豆皮、火锅已经成了我们在武汉的美好生活记忆。”郭布丽表示,在武汉大学的时光,这里的师生和朋友都很友善,他们也见证了武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像武大高速公路这样的项目,来中国学习土木工程管理,希望回国后能建设这样的大项目。”

刚来武汉大学时,阿里斯特和同学们的交流并不是很顺畅,因为文化与习惯不同,但是好在沟通需要慢慢进行,同学们也都很友好。“希望在工地实习期间可以获得更多关于桥梁建筑的知识,将理论知识运用在今后的实践中。”阿里斯特满怀期待地说,待明年6月毕业后,自己也会继续读建筑和工程管理方向的研究生。

“这是一次丰富的学习经历,在工地现场,我和同学们学到了很多高速公路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了解了项目在智慧工地的应用设计,并逐步了解了项目不同阶段的施工流程和工法,这些我都用心记在了笔记本上。”加玛向记者表示。

中国一冶交通公司党委书记徐诉介绍,近年来,中国一冶与武汉大学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支部共建、智慧建造、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辩论赛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资源的交互,将企业的运营机制和岗位需求,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既发挥了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共同培养了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今后,公司将继续与武汉大学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合作,同时也欢迎海外留学生来项目实习,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平台,拓宽学习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