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7月23日,迎来大暑节气。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夏季季节特征最明显的一段时间。“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每到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
与炎热大暴雨一起来的,还有“伏”,三伏天现在可算是夏天的别称,今年7月16日入伏。四季更替,二十四节气标记,伏又是什么呢?7月20日,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黄超芬解答了关于伏的疑问。
黄超芬说,研究显示“伏”字久远,西周时期的史伏作父乙尊的金文中就已出现“伏”字,我省云梦战国睡虎地秦简也出现“伏”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伏”是会意字,从人从犬,本义为司。后代学者注解,伏伺即服事也,引伸之为俯伏,又引伸之为隐伏。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记录:“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黄超芬说,汤饼就是煮的面食,类似于热汤面,在古人看来,出汗可以驱病,即为“辟恶”。
“根据传世文献里的记载,伏天的说法历史相当久远。”黄超芬说,目前看到较早的文献表明,三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初伏。”唐代学者张守节认为:“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伏是五行学说对季节的另类安排,一年有五季。”黄超芬解释,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五行学说把季节与五行相对应:春季属木,木生火,夏季属火,火生土,长夏属土,土生金,秋季属金,金生水,冬季属水,水又生木,冬尽春来。为什么多了一个长夏?因为夏属火,火克金,有火相克,秋天就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五行学说就把潜伏的这段时间称为“伏”,也叫“长夏”。长夏属土,土生金,长夏过后秋天就到来了。唐代诗人杜甫所写“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侧面印证当时人们认可季节与五行对应的关系。加入长夏后一年就是五季,这样木、火、土、金、水,便都是相生关系,季节就这样轮转起来了。
相关报道>>
7月23日4时07分,正式迎来!
晓牧侵星大暑天
昼寻芳树绿阴眠
明天4时07分,大暑
夏天最后一个节气
古书称大暑即“炎热之极”
此时已进入三伏天
暑气升腾如“上蒸下煮”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桂轮开子夜
萤火照空时
大暑一候腐草为萤
二候土润溽暑
三候大雨时行
古人认为“草化为萤”
大暑时会有萤火虫出没
高温湿热让人如入蒸笼
雨热同期则令雷阵雨频频
水稻等耐热喜水作物
进入最快生长期
赤日几时过
清风无处寻
大暑时节初伏开始收尾
即将进入中伏
民谚云“头伏饺子二伏面”
据《荆楚岁时记》称
古人伏日要吃热汤面“辟恶”
东晋孙盛《魏氏春秋》记载
曹魏美男子何晏面白如玉
魏明帝疑其傅粉,伏天赐汤饼
何晏饭毕“取巾拭汗,面色皎然”
当场证明了自己是天生肤白
此处汤饼就是热汤面
赐冰满碗沉朱实
法馔盈盘覆碧笼
作为三伏天的“消暑利器”
冰在古代也大有市场
周朝时曾设“冰政”专司制冰
王室盛夏还会向大臣赐冰
唐时街头到处有人卖冰
最热时还会涨价
宋元时期冰饮品种丰富
其中“里木渴水”最受欢迎
也就是现在的冰镇柠檬汁
清末的“荷兰水”即冰镇汽水
“冷饮冰”相当于冰棍
荷阴斜合翠
莲影对分红
夏日炎炎,古人避暑各有奇招
三国时袁绍伏日常约人喝酒
酩酊大醉后自然不知暑热
唐朝诗人李白大热时遁入深山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南宋宫廷盛夏满院摆放鲜花
以风轮鼓风“清芬清殿”
明代才子张岱更是洒脱
大暑时酣睡十里荷花之中
花香之中“沉醉不知归路”
热散由心静
凉生为室空
有了空调WiFi西瓜的今天
清凉度夏的同时
别忘了向古人取经
在大暑的暑气中
掬一捧荷香
采一缕诗香
清雅度夏
记者:周晓燕 编辑:桂思敏 设计:李砚青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出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