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地理|襄阳四个名叫“太平”的美人,沧桑、贤淑、清新、练达......

极目新闻 2022-07-21 18:40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实习生 龚龑詟

通讯员 任哈雷 李雯燕 李锋 李晓军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或沧桑或热烈或璀璨。一镇、一村、一街,就像历经不同故事和时空的美人,灵魂不期而遇,诉说相似的心事。

在湖北襄阳,老河口市、宜城市、枣阳市和樊城区内,有四处地方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太平”:太平街、太平村、太平镇以及太平店镇。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带您走近这四位不同气质的美人,感受她们不同的风情。

老河口太平街:历沧桑不染风尘

青砖灰瓦低阁楼,尖檐微翘马头墙。7月16日上午,沿着浩渺汉江,极目新闻记者一踏上这条名叫太平街的老街,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当年,这里聚集着天生行、鸿昌行、万昌行、豫西盐行、李记商行等38家商行。”老河口市博物馆馆长安卫东说,老河口位于汉水中游东岸,上接关陇,旁通巴蜀,界连邓淅,屏蔽襄樊,素有‘小汉口’的美称。明、清时期,因水陆便利,车船辐辏,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至清代中晚期,各会馆商行和钱庄遍布老河口。随着历史的进步,商业的繁荣,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老河口逐步形成了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而太平街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形成的一条主要的商业街道。

这条依偎在汉江边上的太平街,始建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占地面积约28000平方米,街宽6.6米、长196米,大多是明清建筑。

老河口市太平街上的平凡时光(通讯员李小红摄)

推开昔日“天生行”的木门,四周是厢房,上边是楼房。这户人家竟长达七八十米,中间还有一座小天井。安卫东指着头顶的梁柱说,这栋房子建于清末民国初期,当年是售卖油料、山货的大商行。柱子上雕花看起来十分精美,但安馆长说还不如明清时期精细。太平街上的商户大多是前店后院,掌柜的在前面做生意,穿过天井,后面就是家眷们居住的生活区。

太平街62-66号信孚行,是原豫西盐行旧址。一条长廊连通道道石拱门,有居民端着大盆在拾掇鹌鹑准备卤制后晚上出摊。安卫东说,太平街于2008年3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住户189户,目前仍居住在此的有87户。下一步如要统一改造这条老河口市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还要解决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其中就包括原公房租户问题。

太平街一隅

靠江边的老树下,摇着蒲扇乘凉的老人王树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86岁,从出生就在这里生活。他说,太平街名字是由街道东西两端修建的太平池得来,太平池四周由青石条砌就,内筑青砖,主要是用于消防。

退休医生刘老太太说起一段故事。1945年的春天,日军破城后,从花城门一直烧到了太平街,得知此地名字后,觉得“太平”二字有些蹊跷,不敢进攻,便放弃焚烧。太平街也因此躲过这次浩劫。

酒香不怕巷子深,太平街背后的乐盛街被称为老河口的“黄酒小巷”。据介绍,作为太平街上商户的生活区,这里聚集着茶楼、酒肆、戏馆等娱乐休闲门店。如今,这条街还有好几家上百年历史的老字号黄酒店。

太平街上的老房子

巷子深处,记者果然看到向家黄酒、詹家黄酒等几家黄酒店。门店很简陋,但当地人告诉记者,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到了下午三四点热闹极了。一碗散酒两三元,就着花生瓜子,边喝酒边聊天,一直持续到夜里10点多。

袁莹是詹家黄酒店的老板娘,她告诉记者,来喝酒的都是当地人,很多是一二十年的老顾客了,有下班后来放松的,有退休没事来聊天的。黄酒便宜的卖两三元一碗,贵的60元一碗,一碗一斤。詹家酒馆经过两代人的经营有了口碑,满足顾客需求,还做下酒菜。

有时代感又有烟火气,太平街就像一名历沧桑而不染风尘的女子,在历史长河中顾自生辉。

宜城太平村:经坎坷贤淑贞德

经襄宜快速路中段,一块印有“生态采摘园”字样的标牌颇为显眼,向里走,成片的果蔬大棚映入眼帘。

“现在是淡季,到了秋冬季节,来园里采摘的人超多,小汽车能把这段路给堵了!”宜城市龙头办事处太平村支部书记王学雄告诉记者,如今的太平村是宜城城郊重要的旅游、休闲景点。

游客在宜城太平村赏花(通讯员李锋摄)

采摘园经营者、隆景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声锐介绍,“我们和绿芊公司在太平村四组、六组各建有一个采摘园,在大棚里种植草莓、葡萄、火龙果、圣女果等,旺季主打采摘、观光经济,淡季将收获的蔬菜和水果销往商超、精品水果店。”

太平村的由来缘于一段传说。年长村民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宋元襄樊之战中,一女子为躲战难背着年幼的弟弟四处躲藏来到该村,迎面碰到鞑子兵(当地人将蒙古兵称为鞑子兵)。鞑子兵把刀架在小弟脖子上,姐姐为保护弟弟,将弟弟紧紧抱在怀里并怒对鞑子:“你们不能滥杀无辜,我弟弟年小无罪。要杀就杀我。”鞑子兵见女子以死护亲人,情有所动,放下了屠刀。姐弟俩幸免于难。

游客在宜城太平村赏花(通讯员李锋摄)

当地村民见姐姐舍身救弟求得平安,为祈求太平,修建了一座太平庙,村子又处在岗上,故取名“太平岗村”,后又改名太平村。

如今时逢太平盛世,太平村利用其南临市区,东临汉水,北靠麻竹、襄荆高速和即将动工修建的呼南高铁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以花卉、苗木等绿植培育为特色、葡萄草莓等大棚采摘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

龙头办事处党委委员曾广梅介绍,今年,太平村还将利用临近江滩的优势,开发汉江江滩综合体文旅项目,开发乡游、乡食、乡娱、乡购、乡宿等综合体验项目,打造1-2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循环线路,变美丽乡村为美丽经济。

民间故事里的英勇护亲,如今的勤劳致富,宜城太平村就像一位历经坎坷贤淑贞德的女子,魅力无限。

枣阳太平镇:多才艺蕙质兰心

7月21日,枣阳市太平镇太平广场,跳广场舞的、唱豫剧的、打快板人们,三五成群好不热闹。

太平镇宣传委员黄道霞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该镇共有66个行政村(社区)近11万人,80%的村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传小分队,其中有近50%的村以曲剧、豫剧、坠子书、快板、旱船、清唱流行歌曲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为主,还有一部分以广场舞为主,多参与红白喜事、庆典开业、生日祝寿等活动,在假日里农闲时,男女老少齐上场,村村锣鼓响,处处舞飘扬。

张道友是太平镇唐梓山老年艺术团团长。70岁的他介绍,早年的太平曲剧团诞生于1937年,由太平镇联保主任李大昌从河南郭滩镇请人教习,由各商贾捐款购置服装道具,延续至今,各村几乎都成立了自己的曲剧社团。解放前的小戏社团,主要由一些大户、爱好曲艺的民间艺人及来自河南南下谋生的艺人组成。而现在,镇上的文艺队伍也很多,他们的老年艺术团就是其一。

枣阳太平镇上百姓演出(通讯员李晓军摄)

唐梓山老年艺术团的成员是当地农民,成员中年龄最大的75岁。今年5月开始,枣阳“帝乡大舞台”惠民演出活动启动,该艺术团成为表演主力。为了给老乡们献上一个满意的节目,张道友和伙伴们白天忙完育秧、抗旱,晚上排练节目,个个精神抖擞,争着挤着上台表演。

上台的节目大多原创,紧跟时代和社会热点。“《回乡》这个节目以枣阳开通高铁为创作背景,用情景剧的形式让每一位艺术团成员都有上台展现的机会。”张道友说。

太平镇南街村72岁村民丁同建上完小学后就当了农民,后来自学了中医知识。前几年,南街村实行街巷长制,种了一辈子地的丁同建被群众推举为法治巷巷长。

这一次,丁同建又被选为百姓宣讲员。在“帝乡大舞台”活动中,他用“四喜临门”总结归纳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身边的巨大变化。地道的枣北口音、顺口溜式的宣讲文稿,让每一个听众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枣阳市委宣传部宣传教育股负责人时代红介绍,“帝乡大舞台”参演者中,绝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精彩的表演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风采。他们的节目水平、演出技巧可能一般,但他们用精彩的文艺节目歌颂着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年,太平镇荣获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更让当地从事演出的成员有了干劲。

枣阳太平镇,就像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子,散发出自信的光芒。

樊城太平店:重实干玲珑剔透

武汉人的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圆子。而襄阳人的饭桌上,据说也有一道同样举足轻重的菜——太平豆腐。

太平豆腐的诞生地在襄阳市樊城区太平店镇。近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太平店镇宋闸村八里泉豆腐制品公司看到,几十口大锅热气腾腾,泡豆、磨豆、滤浆、煮浆、点制、模包、成型等工序井然。工人们熟练地取出成品豆腐,切好装盒,将其装进厢式货车。

这批1000公斤左右的豆腐在几小时内将“坐”上动车,发往武汉的超市和农贸市场。下午,还有一批豆腐在武汉中转,“乘坐”飞机和高铁,发往北上广等地。

太平店镇的豆腐历史悠久。清洌甘甜的泉水,让豆腐呈现出非凡的口感,成为当地人口中赞誉有加的“太平豆腐”。

从小作坊到大工厂,太平豆腐也经历了迭代升级。2014年,八里泉豆腐制品有限公司成立,改变过去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一次性引进了20条生产线。到如今,公司注册了太平泉水特色豆腐商标。每到周末,食客们开车从城区赶到镇里,尝一尝由泉水豆腐、白菜、芝麻酱慢慢熬制的特色美食,正宗太平豆腐的美名不胫而走。据介绍,该公司产品在当地市场占有率近八成。

太平店镇郭岗社区(通讯员任哈雷供图)

依托太平豆腐这张“王牌”,王台村豆制品加工合作社,也已吸纳18家小型豆腐坊加入,建成豆制品产业园和生产、观光游客自制型豆制品一条街,新投入使用的豆腐加工厂每年带来1500万元的产值。

太平店豆腐加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太平店镇的历史更为悠久。

太平店镇位于鄂西北部,地处襄阳西郊,濒临汉水,与谷城县、老河口交界,是一个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镇,原名青泥湾,又称半扎店。这里保存完好的百年老街、明清古道,为太平店镇建设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江西会馆、王家当铺,无不映射出这片土地昔日商贾云集的繁华与喧嚣。

诗和远方是向往。正值暑期,姚虎带着外地来的朋友,到小樊村的露营基地搭帐篷露营。如今的小樊村已经形成独特的自然影视旅游风景区,除了露营基地外,电影《九州缥缈录》《妖传》《艳骨》《小小竹排江中游》等多部电影曾来此拍戏取景。

“现在村民们腰包鼓了,建起的房子一个比一个漂亮,居住环境越来越好,生活品质越来越高,日子真是越过越甜蜜。”姚虎自豪地说。

下得厨房入得厅堂,樊城太平店镇这位人情练达的精明女子,散发着独特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