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污水横流地,蝶变成光谷生态大走廊。(通讯员 陈静凌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陈静凌
治荆楚必先治水。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湖库,根子在流域。强化省级统筹,将全省划分为长江、汉江、清江3个一级流域和16个二级流域片区,确定流域综合治理的“底图单元”。编制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统筹水安全设施建设与农业灌溉水利建设,统筹水资源利用和产业布局、城镇建设,统筹水环境保护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推动四化同步发展。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摘要
清清的豹子溪蜿蜒流淌,水面白鹭翱翔,两岸绿树成荫、鲜花竞相盛开……7月13日,漫步在武汉光谷龙泉山、九峰山之间的光谷生态大走廊,宛若踏进一幅水鸟相依、水清岸绿的山水画。在蓝天白云的背景色下,相映生辉。
行走全长10公里的生态大走廊,只见潺潺流水穿过彩虹桥,依山造景的油菜花梯田、错落有致的栈桥间,分布着植物科普馆、休闲驿站等别具风格的小景观。登上60米高的观光塔俯瞰,一条超级“绿丝带”舒展在眼前。豹子溪中,几只白鹭展翅其间。“每次到这里,都能看到这群白鹭,它们把这里当成家了。”长江生态环保集团项目现场负责人陈凌波笑着说。
谁曾想,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地、臭水沟。连接九峰山龙泉山的水道豹子溪河道狭窄,往年一到汛期便雨水外溢,导致光谷四路与高新三路、高新四路、高新五路交汇处形成多处顽固性渍水点,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2018年,随着光谷生态大走廊工程的实施,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去年汛期开始,顽固渍水点清零,附近居民李女士感叹:“再也不用担心雨天积水了。”
多年的渍水点不见了,秘密藏在地下。
“这是调蓄池。”陈凌波指着绿地中的一个小水塘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别看它小,用处大着呢!”他介绍,这个调蓄池在地下10多米,最大可容纳5000多立方米的水,将雨污水“筛”成清水。此外,零散的小排口附近,利用有坡度的草地、堆砌的石块,形成可调节的雨水花园。
据悉,光谷生态大走廊建设中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围绕全线排口,设置多处调蓄池、兼性塘、好氧塘、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让大走廊变身巨型“海绵体”。下暴雨时,周边雨水汇流到池塘边的排口,先进入兼性塘净化杂质,如果雨量更大,则溢流到相邻的好氧塘,塘内的藻类生物会进一步净化,保障水质稳定性。
“整个大走廊的海绵设计,可抵挡50年一遇的暴雨。”陈凌波说。
据悉,光谷生态大走廊北起九峰山,南至龙泉山,东临豹溪路,西至光谷四路,南北全长10公里,种植树木3万余棵,树种逾100种,绿道约12公里,水道约8.5公里。在这里,武汉东湖高新区以光谷科创大走廊为创新横轴,光谷生态大走廊为生态纵轴,充分利用区内“9湖27河12库”水系环境,打造世界级黄金“十字”大走廊。
这一系列关于水的奇思妙想,来自长江生态环保集团。该集团牵头实施的10公里生态纵轴,坚持以水生态修复为基础,以水质改善为核心,实施河道疏浚、排口整治、水系连通、水生植物种植、生态补水等项目,面积相当于8个武汉解放公园,作为全国领先的“穿城连山”的生态走廊,实现绿道、水道、空轨“三道融合”。
目前,生态大走廊高新大道至凤凰山街约7公里主体建设基本完成,进入收尾阶段,项目总体进展完成占比88%,即将成为光谷生态新名片。
专家点评
从水生态向水经济迈进
三峡集团建设的武汉光谷生态大走廊,不仅治污水,还因地制宜保留了区域原有风貌,构建了一条山、水、林、田、湖一体的生态廊道。该集团旗下的长江环保集团创新应用“城市智慧水管家”模式,成为我国系统治水的样本。
科学谋划建设“荆楚安澜”现代水网,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坚持流域统筹和系统治理理念。比如光谷生态大走廊通过骨干排水走廊的建设、多源补水和水质保持等措施,既使河道断面水质达标又满足防洪要求,将原始生态资源转化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绿色产业,开展了长江大保护从水生态向水经济迈进的积极探索。“城市智慧水管家”能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抬高长江大保护高质量发展的底板。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导 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