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光谷武汉超算中心项目现场,随着最后一节箱体成功吊装,国内最大的集装箱超算中心实现封顶,拟于9月30日前建成运营。武汉超算中心是光谷科学岛起步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400平方米,总投资额10亿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通讯员 张璨龙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洁 通讯员 葛虹菲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构建数字化平台体系,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和算力网络枢纽节点。
“我们深感责任重大,项目建设刻不容缓。”7月19日,武汉超算中心封顶,中心负责人、光谷科学岛(武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庆说,工程从设计、生产到施工,大家全力以赴,工期缩短了1/3。
难度前所未有
2个月交付首批箱体
“箱体多久可以生产出来?”
“4个月。”
“太慢了,2个月!”
“一个箱体涉及上万种物料,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服务器机柜,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调试、测验。时间紧,没有先例参考。这样的项目难度,几乎前所未有。” 设备制造单位华为公司预制模块化箱体研发人员说。
时不我待,办法总比困难多!
传统数据中心建设,一般是先建大楼、再进设备、再安装调试等。耗时长,工期内难以完成。该中心采用预制模块箱体并行模式建设:设计、备料、总装集成三者同步进行。
在设计上,传统数据中心多采用CAD平面化设计。但机房管线是立体的,在平面图上很难看到管线间的交叉干涉,后期会出现设计变更或现场返工的情况。
为加快进度,此次模块箱体采用BIM(建筑信息建模)3D设计,通过碰撞干涉、碰撞检测,提前识别管线中的干涉点、交错点,并进行控制,做到“设计即所得”。
设计过程中,备料、总装人员时刻待命。这边设计好箱体钢构,那边立刻下单采购,到货之后迅速组装,从头到尾,无缝对接,箱体最终都按时交付。
误差不超5毫米
建设要快更要精
武汉超算中心大楼分为钢结构、集装箱两大部分。钢结构区主要为展厅、会议室等;后侧集装箱主要提供强大算力资源。
数据中心地下基础,原设计采用锚杆抗浮技术,即把60米的钢筋打进地下,使其牢牢“抓”住土壤,保障上层建筑稳固。
但锚杆施工需要做预实验。把混凝土打下去后,需要等28天使其凝固到一定强度等级,才能进行后续检测,检测结果也要等28天,无问题后才能进行施工。
“这样的话,项目肯定无法在9月底前交付。”土建单位中冶南方武汉超算中心项目负责人杨谦说。
经和项目业主、设计方沟通后,中冶南方决定采用筏板基础,即在基坑上方浇筑一层厚混凝土,利用其自重抵抗地下水的浮力,减少建设工期。
时间要抢,进度要抓,质量更要保!
杨谦说:“集装箱是一个个拼成的,对场地平整度要求很高。正常的建筑钢结构,混凝土柱平面高层误差允许在2厘米以内,集装箱要求在5毫米以内。”
为达到这一精度,工作人员前期加强测量精度,施工时不断做微调,“费了不少心力,只为让场地变‘平’,让集装箱顺利‘入住’。”
“三兄弟”每日会商
解决施工矛盾
武汉超算中心采取了EPCO模式,这种模式下,通常负责土建施工、设备制造、设备集成的单位各干各的,必要时沟通进展。
但超算项目工期紧,需要多业务并行施工。加上场地较小,3家公司,100多位工人“挤”一起,施工上容易产生矛盾。
钢结构和集装箱,都要吊上去,但工地“吊点”有限。
“如果想同时吊装,就必须增加吊点。不仅增加成本,还费时费力。”华为公司现场工作人员说。
经和设备集成单位神州新桥协商,最终决定不增加吊点。先吊集装箱,这期间对方做其他工作,之后再吊钢结构。“每天不仅要知道我做什么,还要知道‘他’在做什么。”
按照设计方案,集装箱箱体后有一个“水力模块”,用于机房的制冷。该模块目前还是一个堆料场地,未进行开挖。
“一旦开始施工,机器设备、挖出的土等,将会堵塞工地唯一的进出道路,影响旁边水泵房的施工。”神州新桥武汉超算中心项目负责人陈庆民说,他们跟中冶南方协商,看对方需要哪一块作业空间,开挖时尽量空出来;对方哪一块基础做好了,也用于这边的土方回填。
“为了同一个目标,我们3家和衷共济,一刻都不敢耽误。” 陈庆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