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倾囊相授教学经验 离别与学生许下樱花之约
4位江夏教书匠贺兰山下育桃李
学生向唐从辉老师鞠躬道别
吴祖胜老师在上体育课
易开军老师在上科学课
杨淑军老师在教学研讨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邹斌 通讯员 王夫之 熊利兵 实习生 王悠
“以后去武汉上大学,一起去武大看樱花。”巍巍贺兰山脚下,宁夏石嘴山第八中学八年级3班教室,唐从辉上完挂职交流最后一堂课后,向全班同学发出真情的邀请。
2021年,来自武汉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的唐从辉、吴祖胜,和来自江夏区实验小学的杨淑军、易开军,被选派到石嘴山市第八中学、石嘴山市第六小学挂职交流。
在这里,他们自称“贺兰山下的教书匠”,和当地的学生结下深厚的感情。
7月1日,四位老师正式结束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这一天,他们四人约定各自再上最后一节课,为这一年的交流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离别时许下樱花之约
1日,石嘴山第八中学八年级3班教室里,唐从辉像往常一样教着几何课,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连平时比较调皮的同学也在不停地在书本上记着笔记。
临近下课,有几位同学不时地看看手表,气氛甚至有些压抑。
下课铃声响起。 “起立,唐老师再见。”全体同学起身向唐从辉鞠躬道别。
“同学们,再见,坐下吧。”唐从辉快速扫了一眼每一位同学,挥了挥手,“好好学习,以后去武汉上大学,一起去武大看樱花。”
然而,同学们站着并没有坐下,忽然齐声念道:“唐老师,三生有幸,得您伴我们一程,一日沐杏雨,一生念师恩,老师,您辛苦了!”
匆匆说了声感谢后,唐从辉转身走出教室。“再不走,我就要在娃面前流泪了。”唐从辉说。
当天下午4时许,在八中操场上,一群同学在体育老师吴祖胜的指导下,尽情地挥洒欢乐和汗水。下课后,同学们将吴祖胜紧紧围住,纷纷要求合影留念。
两公里外,石嘴山第六小学的教室里,易开军上完最后一课后,和每一位学生挥手作别。在该校园里,杨淑军在忙着拍照留念。“初来时,石嘴山满街满巷是金黄色的国槐,让人着迷。如今,高大翠绿的国槐也别有一番韵味。”杨淑军说,一枝一叶总关情,来时遇秋,去时临夏,正是对教育者最好的褒喻。
艰难克服气候饮食难关
去年10月,武汉市江夏区与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两地开展义务教育交流合作,武汉市江夏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杨淑军、办公室副主任易开军,和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副校长唐从辉、老师吴祖胜分别来到石嘴山第六小学、石嘴山市第八中学跟岗交流。
初入西北,当地干燥寒冷的气候便给这四位武汉的汉子一个下马威。石嘴山位于宁夏最北端,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空气干燥。
唐从辉回忆,刚来时,暖气房会半夜把人燥醒,早晨起床后,鼻腔都会堵塞,嘴唇干裂出血,皮肤干燥发痒。一天晚上,他的床铺被暖气片漏水淋湿,他窝在沙发里发呆到半夜,“那一刻,真的有了回家的冲动。”唐从辉笑着说。
除了气候不适应,他们对饮食也不太习惯。宁夏以面食为主,刚开始几人还感觉比较新鲜,在当地餐馆变着花样吃拉面。一个星期过后,四人提面色恐,但找遍石嘴山,也找不出几家有米饭的酒店,怎么办?四人合计后,买来锅灶,自己下厨。就这样,四个男人在西北扎了下来。
不过真正让他们沉下心开展交流工作的是热情的石嘴山人,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后,石嘴山大武口区教体局和两所对口学校,从各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
石嘴山市第六小学工会主席朱文兰被大家亲切称为朱大姐,刚开始来的时候,她经常给他们做饭、包饺子等,“只要我们喜欢吃的,她都会尽全力满足我们。”易开军说。
为了不负当地教育人的热情,他们及时调整了心态,力争克服所有的困难,杨淑军说,“我们暗下决心要守住武汉江夏教育人的形象,还要为两地教育交流尽绵薄之力。”
毫无保留分享教学经验
四位来自武汉江夏区的教书匠,原本以为是去西北“教育扶贫”的,但没想到,“石嘴山很重视教育,每所学校的面积都特别大,硬软件设施都堪称一流。”杨淑军说,“这里的老师们运用互联网技术十分娴熟。经过了解后,我们感觉是来取经的。”
“来石嘴山市八中之前,对学校的了解仅限于网络搜索,知道这是一所当地窗口名校。”吴祖胜说道。来了不久,便深刻领教了这所学校浓厚的学风、严谨的教风和文明的校风。他还举例子说,学校没有食堂,中午师生都回家吃饭,校门口马路上有两条斑马线,没有红绿灯,没有交警。近2000师生每天进出校门四次,他原以为一定很混乱,或者不安全,但通过观察,发现井然有序。
吴祖胜是体育老师,来宁夏石嘴山市八中交流学习,他还是干老本行,非常关注两地体育差别。“这边体育中考已经改革,分数从50分增加到70分,而武汉仍是30分。”他介绍,考试项目两地差不多,但标准不一样,宁夏这边的考试标准各项都比我们高。譬如一分钟跳绳,宁夏男生是180个满分,而武汉140个就满分了。因为标准高,所以压力大,因此他们的体育训练也抓得比较扎实。
有着30多年教龄的杨淑军是教学多面手,到石嘴山来交流前,预想过会带语文、数学,或者道德与法治,或者体育、音乐,唯独没想过教科学。
“当学校安排我带科学课的时候,有点出乎预料,但我没有丝毫犹豫,马上应承下来。” 杨淑军说,学科教学的理念是相通的,凭借几十年的教学功底,他有自信能教好这门学科,激发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事实证明,杨淑军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征服了石嘴山第六小学的孩子们。
易开军是江夏区《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他将在该领域里的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这里的教研组老师们,并把江夏区实验小学“三三三读书模式”推广到了石嘴山第六小学。
而“从江夏来的数学大拿”唐从辉则担任了“救火队长”的角色,八年级有老师外出培训20天,他顶了上去;九年级有老师因疫情隔离,他又立马转场九年级。一年下来,他前后给八个班的学生上过课。
■ 记者手记
带着光和温暖前行
山水相逢,终有一别。握手、拥抱、合影……上完最后一堂课,杨淑军、唐从辉、吴祖胜、易开军4位老师打点行装,登上汽车,“第二故乡”石嘴山渐行渐远,家乡武汉江夏越来越近。
一年的时间,太短暂。有太多话要对孩子们说,有太多难以诉说的情感,也有很多知识似乎永远都讲不尽、教不完。
“竭尽全力、鞠躬尽瘁、无愧于心。”去年来到宁夏时许下的承诺,一直陪伴在他们的左右,时刻坚守,永不懈怠。
心中有光,温暖前行。此行宁夏交流,杨淑军等4人如同星辰般,散发出温暖的光亮。
贺兰岿然,黄河不息。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或许正如泰戈尔诗句中所形容的那样——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江夏宁夏,一字之差,纵然隔着万水千山,心若有情,亦近如邻里。四位武汉的老师在贺兰山下用爱浇灌的种子,终会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