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城市大脑有多智慧?我们采访了这位女工程师

极目新闻 2022-07-14 16:57

极目新闻记者 周丹

凭借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探索创新,湖北省宜昌市获评第十二届物联网产业与智慧城市发展年会“2021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奖”,宜昌城市大脑更入选了人民日报旗下《中国城市报》的“2021年度城市数字化建设优秀案例”。

那么,宜昌是怎么做到的?

付红玉是阿里云的一名工程师,也是宜昌城市大脑的交付技术总控。“刚开始接到这个项目时,特别激动,毕竟是我的家乡嘛!”收拾行李,从杭州回到宜昌,她告诉自己:我一定得做好!

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从1.0迈向3.0时代

长江边上的城市宜昌有两面。

一面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中上游的咽喉要道。

一面是因为码头文化在此聚集,人来人往,汇聚而成了风味美食,特色方言,乐观豪爽的性格,也带来了各种人间烟火气。

而这两者的经纬线交织,就构成了城市聚落。2021年,这座城市的人们,又期待在这块画布上勾勒出数字经济的新故事。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杭州,投向了城市大脑。

生活中的付红玉

付红玉的家就在这里。

她是阿里云的一名工程师,也是宜昌城市大脑的交付技术总控。2021年5月,阿里云完成了新一轮组织升级,将更多技术服务团队下沉到行业和区域。

作为湖北“一主两翼”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曾因化工产业比例过重,空气质量、长江污染一度堪忧。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出台,宜昌主动打破“化工围江”的困局,开启“关停并改”的绿色发展之路,对数字经济尤为重视,也对于城市服务、城市治理提出更高的数字化要求。

坐拥三峡工程这样的国之重器,宜昌数据资源的积累与水资源一样丰富,有着丰富的数据应用场景。

2021年11月12日,采用了最新云原生架构的宜昌城市大脑数字底座正式上线,具有数据存储、弹性计算、数据治理、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安全可控等六大核心能力,宜接就办、宜格服务、全市一个停车场、先看病后付费等场景上线运行,标志着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从1.0迈向3.0时代。

凭借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探索创新,宜昌市获评第十二届物联网产业与智慧城市发展年会“2021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奖”,宜昌城市大脑更入选了人民日报旗下《中国城市报》的“2021年度城市数字化建设优秀案例”。

为交通疏导等问题提供数据决策支持

沿长江而建,城区狭长,导致宜昌的通勤距离普遍较远,交通潮汐异常突出。加上近几年来,宜昌的汽车保有量翻了一番,拥堵问题愈发突出。

付红玉与阿里云团队为宜昌大脑引入城市信息模型、物联网、AI等技术,目标是构建城市级的数字孪生,为交通疏导提供数据决策支持。

“从宜昌东站出来之后,只要时速达到45km/h,基本可以一脚油门开到底。”在宜昌开出租车多年的周师傅感觉,最近城东大道顺畅多了,省事多了。

基于大脑底座的数字孪生、仿真推演能力,阿里云在城东大道等多个主干道部署了双向绿波道,换言之,如果司机赶上一个红绿灯的话,后面大概率一直都是红绿灯。

宜昌又有川鄂咽喉之称,每年途经三峡大坝与宜昌的船舶流量近10万艘,长江更是串接了宜昌各大主城区。宜昌城市大脑的建设,与长江大保护的开展密切相关。

宜昌大脑通过城市信息模型(CIM)的建设,为长江大保护的后续展开提供了二维三维一体化,地上地下一体化的空间基底能力。现阶段,城市大脑已经完成江边主要城区(约200平方公里)的三维仿真,实现了城市主要内涝点的预测、预警,下一阶段,将长江水文与船舶全息仿真,实现航道流量的预测、推演。

付红玉工作中

随着项目进入交付高峰,红玉一天可能要赶3-4场汇报,有时候连周末回家都是一种奢侈,通勤路上便是她休息与补妆的机会。作为交付技术部少有的女生,她经常开玩笑称“自己是团队最精致的猪猪女孩。”

华科数字专业出身的付红玉,一直在跟数字打交道,研究生期间跟着导师开展城市指数的课题研究,工作后,她顺理成章进入智慧城市的行业,2018年入职阿里,她更为系统地接触到数据智能的产品,任大数据产品PD一职,偏于中后台。

2020年10月,她选择往前站一步,加入数字政府交付团队,更贴近客户,试着去理解政策,去理解政府的组织架构,学着把技术语言转变为政府能听懂的语言,寻求更确定的业务价值。

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智慧城市的便利

“给政府客户讲数字孪生,他可能不一定关心里面所用到的流计算、实时计算,但他们肯定关心老百姓。我可以告诉他,一个出租车司机从第一个路口到第十个路口,从前需要10分钟,但现在大脑可以算出来,车流少的时候不需要等红灯,10分钟可以缩短至8分钟,甚至是5分钟,让出租车司机在更短时间跑更多的路、挣更多钱。”

交通拥堵问题有了更多数据支撑

遇上项目交付高峰,付红玉每天都要至少向客户做一次汇报,通勤的路上便是她休息与化妆的。作为交付技术部少有的女生,她经常开玩笑称“自己是团队最精致的猪猪女孩。”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天堑化作平湖,技术重塑了这里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城市大脑加速了传统宜昌与现代宜昌的交融,烟火气正以另一种方式在延续。

小龙虾,是湖北的一张名片,也是付红玉的外号,一是因为家里是养小龙虾的,从小对小龙虾非常有感情,二是因为小龙虾是坚韧的象征,“环境再艰苦也能生存下去,跟我们做项目的精神一样,就算条件很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

在付红玉看来,只有跟这座城市产生感情,才能把这个城市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理解去处理。每当有不同部门的同事来宜昌出差,红玉都会抽空带他们去看看三峡大坝,叫上他们去吃一下宜昌的小龙虾。

正如她说的:“你得爱上这座城市,你才能够把‘大脑’做好。”(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