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成昱勋
通讯员 徐大发
实习生 张旭红

伴随着阵阵锣鼓声和丝丝悠扬琴声,缥缈多姿的古韵调如山泉般静静地流淌进观众的心田……大伙儿一边纳凉,一边津津有味地观赏着大型古装采茶戏《风雪配》。
7月3日晚,湖北通山县万城广场灯火辉煌,人头攒动。演员精湛的演技、精美的扮相和纯熟的唱腔,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清流古韵,老树新芽
通山县茶叶种植始于唐朝,盛于清代。每逢采茶季节,男女青年遍布茶园,放歌于碧绿丛中,这些歌始称“采茶歌”,是采茶戏的来源。后来,采茶歌受黄梅、武宁等地采茶戏及汉剧的影响,通山采茶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强烈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通山采茶戏。

这次采茶戏演出是通山县友谊地方戏剧团的首演,也是为党的101岁生日献礼。该剧团传承和发扬了历代采茶戏人传统的演艺技巧和表现形式,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探讨,取老茶艺人传统技艺之精髓,形成了具有通山浓郁乡土风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剧,大型古装采茶戏《风雪配》就是一部倾心打磨的探索创新之作。
幕起,灯光洒落。扮相精美的演员配上纯熟的唱腔,一开场瞬间把现场的氛围烘托到了极致。采茶戏《风雪配》是以喜剧手法来表现一对青年男女的离奇婚配故事,本剧诙谐幽默,充分展示了通山采茶戏原生态戏曲魅力和原汁原味的传统戏曲风格。

“戏台一搭,台上高处悬一盏汽灯或两盏油灯就可开演,每有演出,四邻八乡的人都赶去观看。”通山人对听曲的热爱仿佛是刻在骨子里的。
据了解,此次展演活动将持续开展,活动旨在让更多市民领略到传统戏剧的魅力,既传承非遗文化,又助力通山县经济的发展,从“听戏”到“入戏”,传统戏剧在润物细无声中悄悄地生根发芽,传统文化在薪火相传中更加自信。
非遗传承,经典不朽
通山采茶戏是湖北省优秀地方戏曲剧种和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是一支极具文化价值的声腔与剧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通山地方采茶戏的传承也有七十多年历史,于2013年成功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然而,其传承和发展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人才流失严重,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谋生,不愿接触这一传统艺术,而现有的传承人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同时,由于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不断变化,原有的艺术形式难以满足现代市场需求,严重地阻碍了通山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在通山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省级非遗通山采茶戏又被渐渐激活。通过不断挖掘、抢救、整理、保护和传承通山采茶戏,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们剧团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地方文化 ,打造地方品牌。”通山县友谊地方戏剧团负责人祝学良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剧团已分别在6月29日、30日和7月2日、3日,连唱4夜大戏,免费让山城市民过了一把戏瘾。
原通山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现年76岁的杨华美老先生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著名音乐家——武汉音乐学院院长程云先生就曾在报纸以《通山采茶戏是一朵绚丽的山茶花》为题,发长文赞美过当时的通山采茶戏,没想到沉寂60多年后的通山采茶戏今天又重新绽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