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李茜 杨思 余嫚雪
近日,网络上流行“富士山可能喷发”的流言,引起一阵恐慌。为此,澎湃新闻对传言进行了核查称,“富士山即将喷发”的预测并无根据。日本警方采取措施,并非出于富士山即将喷发,而是为未来某一天富士山的喷发采取长期性的准备工作。火山活动受到全世界关注。今年年初,汤加火山爆发的威力,让人们记忆犹新。“汤加火山爆发的威力,是二战时期美国投放在广岛的原子弹威力的1000倍。”6月2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二级教授马昌前作客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主讲《与“怒气冲天”的地球相处:火山活动与人类未来》,这一前沿话题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
长江讲坛读者与马昌前教授互动交流
讲座前,极目新闻记者来到中国地质大学对他进行了专访。
火山活动是一把双刃剑
马昌前教授在地大校园陈列的火山石前
记者:我们该怎么看待火山活动?
马昌前: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是地球具有生命力的体现。什么意思呢?如果地球停止了火山活动,没有岩浆,它就会像火星、月球一样,就是一个坚硬的大石头。正因为有火山活动,才有适宜人居的空气、水、河流,地球才有生机和活力。但是另一方面,火山活动又造成了非常巨大的灾害。今年年初的汤加火山爆发,大家都见识到了它的威力。通过这几个月的研究发现,汤加火山的爆发级别达到6级。火山爆发的级别按照喷发物质的体积和喷发高度,划分为0到8共9级,数字越大威胁越大,达到4-5级的,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汤加火山是从海底喷发出来的,火山灰推动着海水,气体通过对流层,到达了平流层,平流层就会影响到世界上很广泛的地方。相当于二战期间美国投放到广岛的原子弹1000倍的能量。
最怕产生火山冬天
马昌前教授
记者:历史上对人类影响较大的火山爆发有哪些?
马昌前:我们所知地球上已经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现在认为绝大多数都与火山喷发有关。火山爆发不仅仅影响当地,还影响全球气候,最怕产生火山冬天(注:火山冬天是指大规模火山喷发之后大气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夏天火山喷发,排出大量的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到达平流层后把太阳光都遮蔽了,整个地球就降温了)1815年印尼的火山喷发导致1815-1817年全球遭遇恶劣天气影响,嘉庆二十一年夏天,云南竟然下起了大雪,农作物遭受灭顶之灾,一场罕见的长达3年的大灾荒从天而降,29个县记载了灾情。这次汤加火山爆发,虽然爆发的能量很猛烈,但是不会产生这些危害,跟汤加火山的类型有关、喷发后产生的物质有关。
火山的触发机制研究是最紧要的任务
马昌前教授
记者:火山活动是不是像地震一样,只能预测,不能干预?
马昌前:火山活动是自然界非常强大的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干预不了。我们只能加快科学研究,认识它的规律,提前做些减灾的准备。据统计,全世界有8亿人生活在活火山周围——也就是活火山口100公里范围内。火山爆发前也会有一些征兆,比如地震增多,地表地形变化,气体突然增多等。活火山周围的居民,就要经常组织一些撤离演练、演习。对于世界而言,加强粮食的筹备、资源的筹备很有必要——有的超级火山爆发,对全球的负面影响能够持续长达10年。
记者:火山研究到达什么程度?
马昌前:目前,全世界哪些地方会有火山爆发是清楚的,但是哪一天会爆发,还不知道。美国、意大利、印尼、菲律宾、日本这些国家都是活火山比较多的国家。火山学家、地质学家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中国地质大学的口号是“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入地”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全世界钻到最深的也就是地表以下10余公里。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鸡蛋,人类连它的外壳都没有钻穿。我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还非常有限。火山的触发机制,被全世界地质科学家当成最紧要的任务。
地质工作中曾经遇到过群狼、车祸、山洪
马昌前教授在长江讲坛分享
记者:你马上要去青藏高原做地质考察了,地质工作是不是特别辛苦?
马昌前:现在条件已经非常好了。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一队16个人,开几辆车一起过去,中午带干粮,晚上住在镇上酒店,也会有吃有喝的。
记者:现在条件好了,地质工作者还需要野外生存的经验吗?
马昌前:当然需要。自然界是非常复杂的。在外面,可能会碰到不可预见性的突发状况。高原上看起来风和日丽,但如果冰川融化,可能不到2小时,河流就发大水了。如果没有安全意识那就麻烦了,过了河就回不来了。我带的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我们把安全教育作为第一位。我们不能一辆车出去,也不能一两个人出去。
记者:在您的地质工作中有碰到过这样的危险吗?
马昌前:有一次,在西藏考察的时候,我们的车出了车祸,我坐在副驾驶,离大山陡壁只有1cm,差点出事。也曾经遇到过山洪,我们事先做好了准备,没有造成什么影响。我们20年前在昆仑山,在两河源头附近考察时,早上起来,我们开着车,有十几二十头狼从车边跑过。下午回来集合的时候等车,车找不到我们,大家就非常紧张。我们七八个人,就把牛粪收起来,点火烧起来,我们背靠着火,拿着地质锤,一人守一个方向,以防狼的突袭。
人物档案:马昌前,贵州习水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矿物岩石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湖北名师。1999年3月毕业于芬兰奥博大学,获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岩石学、岩浆动力学、花岗岩及火山地质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科技及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