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走过一半,“双减”落地一学年。其中,素质教育备受关注,不同于学科教育,它以“五育并举”为原则,倡导提升和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及能力,而课后延时服务则是素质教育的“新阵地”。为扎实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回应社会关切、破解民生难题,湖北省多校纷纷聚焦课后服务,校内校外同发力,打造花样繁多的素质课程,发掘孩子们的潜力和特长,助力孩子们的全面成长。
结合特色,培养“文化传承人”
汉江流域,行江海之源。汉江从源头而来,从武汉汇入长江,流向远方。武汉市汉阳区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郭茨口小学坐落在汉江之畔,学校秉承汉水文化,实行“源远教育”。校园里充满浓厚的汉水文化气息,一块沙盘状的汉江连接各个省份,茶圣、药圣、造纸等典故贯穿其中,这条河流不仅灌溉平原、养育民众,也将文化传播到了四方。
汉水文化的典型体现是开辟创新的精神,学校老师选取其中的精粹进行融合与深挖,打造出魅力衍纸、汉服华彩、汉剧等精品文化社团,将地域文化与课后服务巧妙地结合起来。汉水纸源的课堂像一片艺术的海洋,孩子们沉浸其中,从小小的纸元素,到巨大的青铜器,印证的不止是郭茨口小学的源远学子精神,更是将汉水文化融入内心的荣誉,知新行健,思源致远。
郭茨口小学汉水纸源课堂
同时,学校还积极响应劳动教育改革政策,挖掘本土资源,探寻文化渊源,打造了文化通识课程——读江记,还特地开辟出一块研学基地“植此青绿,草药飘香”。孩子们在文化的浸润下,品味人物精神、亲身体验实践,在劳动教育中茁壮成长。
郭茨口小学读江记课堂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在武汉市教科院附属晴川实验小学,一场文化与艺术碰撞的课程正在开展。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古诗词文化,将《小池》与画面场景相结合,以诗喻画,以画喻诗,用手中的笔诠释身边的美。
晴川实验小学飞飞博士的美术馆课堂
据悉,“双减”落地以来,晴川实验小学在充分挖掘校内资源的基础上,借助社会优质力量,联合科大讯飞,将“五育融合”的素质课程引入课后校园。“这门课程将不同领域学科知识技能与美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为学生构筑文化根基。课后服务给我们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更广阔的实施空间,接下来,我们还将不断探索本土文化教育的新路径,让学生成为优秀文化的继承者。”飞飞博士的美术馆授课老师介绍道。
因材施教,课程体系设计“下足功夫”
因材施教是课后延时服务的根本原则之一,这不仅要求学校准备丰富优质的素质课程以供学生自主选择,更要求学校在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下足功夫。
秀美的西陵峡畔,温柔的黄柏河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小学,一节有些不一样的课正在热烈进行……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要训练咱们的大脑,还要训练我们的小耳朵、小手和小眼睛,大家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
“好,那我们开始第一个任务——听短文找词,一会儿我们看看哪个小朋友找的最全!”
夷陵区实验小学飞飞博士专注力训练营
这样别开生面的课堂,是夷陵区实验小学最近新开设的综合素质课“飞飞博士专注力训练营”上的场景。课堂上,孩子们要闯过层层“关卡”,逐个完成听短文找词、连数字画画和积木堆塔等项目,对听觉、视觉和手脑协调能力进行训练。
原来是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一年级小朋友在刚从幼儿园的玩耍场景转换到小学的学习场景时,存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校决定将一年级的课后服务“放缓坡度”,因校制宜制定课程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专注力训练,同学们的视听觉注意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中高年级孩子的兴趣发展意识已经萌芽,思维也比较活跃,对未知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与想象,正是挖掘潜力、培养特长的绝佳年龄段。在襄阳市第二实验小学的课后课堂上,同学们正在动手实践,不起眼的小零件经过同学们的“魔法小手”,摇身一变成了精美的“迷你甩干机”。
襄阳第二实验小学飞飞博士造物记课堂
在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了解了离心力等物理知识,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培养了同学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解放好奇的天性、开动灵巧的双手、扩散活跃的思维,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对于中高年级同学的课后服务,我们更侧重于满足需求、激发潜能、助力成长”。学校校长介绍。
五育融合,培养新时代“五好少年”
在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铁山区四棵小学,落实“双减”有妙招。学校将德智体美劳融合起来,结合“劳动、生活、自然、科技、艺术”等领域,开展“五育融合”的素质课程,让课后校园有声有色。
在劳动实践课上,老师为同学们普及中国著名桥梁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将亲自动手制作自己的贝利桥(倍力桥)。
四棵小学劳动实践课堂
在教学视频的帮助和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一根根木条被搭成了小桥。过程中,物理原理、木艺知识、传统文化、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在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从知识到实践,从课本到生活,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在劳动教育中茁壮成长。
在十堰市茅箭区东风52小学、茅箭小学的课后课堂上,出现了一群“小机器人”的神秘踪影。“这是我们学校最新引入的‘机器人工坊’”课程,通过‘五育融合’的教学内容涉及,让学生学习到科学、工程、技术、数学、人文方面及相关应用方面的知识。”授课老师介绍。
东风52小学机器人工坊课堂
“这门课程太有趣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不仅明白了物理学中机械臂的原理,甚至还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真实的机械臂,太不可思议了!”上完课程后学生兴奋地说。
“把好几个学科地内容融合在了一起,且课程中包含很多动手操作以及同伴交流合作等环节,让孩子在动手搭建的同时,兼具科学原理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科技制造的认识,在心中埋下一颗热爱制造业的种子。”茅箭小学校长说。
“双减”落地一学年,湖北省各中小学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共同为打通惠民措施“最后一公里”、让课后服务“减掉”负担、“加倍”快乐做出积极尝试。多样化的素质课程,在丰富学生校园学习的民生路上,努力为每个孩子都打开一扇窗,让学生在灵动而有温度的课后时光中绽放童年之乐、生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