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隋业辉 陈嘉伦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21年评价结果,中交二航局技术中心以96.8分的高分,在174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脱颖而出,位列全国第三名,再次展示其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
一座桥诞生30项原创技术
5月27日,世界首座三塔四跨双层钢桁梁悬索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建成通车。该桥主桥2090米,采用“两桥合建”设计,上层为甬莞高速,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技术难度最大、建造工艺最为复杂的桥梁之一。中交二航局项目技术团队实施“十字拉槽+全断面小锅底开挖”工法,自主研发“水下快速取土装置”,同时全程采用BIM技术动态监控,攻克深厚淤泥层沉井施工世界性难题。一座超级工程打破三项世界纪录,诞生30余项原创技术。
短时间内成长为建桥翘楚,二航局自有其秘诀——科技创新。
中交二航局党委书记、董事长由瑞凯介绍,早在1988年,二航局就提出“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的企业精神,用科技创新引领桥梁建造,并将其作为开拓市场的利器。
2008年通车的苏通长江大桥,世界上首座跨径超千米的斜拉桥,对二航局来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建设之初,西方同行质疑:中国人有建造千米级斜拉桥的实力吗?
二航人用原创技术打破“不可能”,他们在“豆腐上插筷子”,从塔顶到塔底的垂直度误差不能超过10厘米,相当于把千枚硬币摞起来……为此攻克4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创新成果一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攻克“卡脖子”难题,关键在核心技术。
港珠澳大桥建设举世瞩目,二航局承担其核心部件——超级沉管预制。对此,外国有专家宣称“中国人不可能完成”。依靠自主创新,二航人创造性提出“整体预制式主动止水最终接头”方案,打造最精密“接头”,6000吨沉管接头嵌入伶仃洋底,沉管隧道滴水不漏。
位于武汉阳逻的中交二航局实验基地,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建筑企业智能建造综合实验基地。这里,桥面板的疲劳性能检测,30天要完成300万次试验。刚结束的“悬浮隧道”初期试验,由院士领衔,用于未来交通建造新领域的施工。
依托强大技术创新能力,二航局研发了千米级斜拉桥建造技术、海中超大跨悬索桥建造技术、超大跨钢桁拱桥建造技术等十大国际领先技术。据悉,二航局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项300多项,120余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20次斩获国际桥梁大会(IBC)大奖和“菲迪克”工程项目奖。
建桥重器让世界惊讶
全球首台万吨米级上回转塔机投用,可起吊300辆小轿车至130层高楼,这是6月7日在世界级大桥——常泰长江大桥北主塔上看到的吊装施工“大国重器”W12000塔机。
在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猫道全线贯通,该猫道最高点距离海面270米、最低点距离海面105米,是世界上最高海上猫道。中交二航局项目团队在猫道设计时开展风洞试验,实现方案优化升级。
“深水”“大跨”“高速”等世界建桥难题,倒逼出超级建桥重器。深中通道建设中,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大显身手;常泰长江大桥工地上,智能机器人在24层楼高的巨大沉井“埋头苦干”;南京仙新路过江通道上,混凝土数字化云工厂“腾云驾雾”……在这些世界级大桥建设中,二航局正在引领“智能建造”,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体化智能筑塔机、1000吨缆载吊机、W12000型塔吊、钢筋网片柔性制造成套设备、智能无人顶推装备、海上碎石桩平台装备等一批独有的核心领先装备。
一流的桥梁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建造世界级大桥的关键。二航局通过首席专家团队熔炼、创新平台孵化,打造一批善于创新的科技研发人才。目前,已培育桥梁专业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交通运输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2人,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及青年专家5人,桥梁专业人才1500多人。
至“十四五”末,中交二航局将建设成为桥梁智能建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桥梁现代产业链链长,实现桥梁工业化智能建造水平世界领先,以桥梁建造一体化能力提升,加快公司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