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口技是体育老师教的”,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二小艺术课聚焦传统曲艺

湖北日报 2022-06-13 16:52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卢福明、王力军、姚传龙)6月10日下午,武汉市黄陂区前川第二小学活动室,远远就能听到一阵架子鼓的击打声,随后长号与短号交相响起。

这不是一节音乐表演课,活动室里,没有放置任何音乐器械,所有的演奏均由体育教师陈彪依靠一张嘴来完成,惟妙惟肖。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口技。

《洛桑学艺》让体育教师教起口技

孩子们正在进行的课程,名为语言艺术,内容涵盖朗诵、演讲、相声、小品,为了更加吸引人眼球,陈彪加入了口技。

课程内容主要是小品,内容节选自是上世纪90年代的系列小品《洛桑学艺》片段,《洛桑学艺》曾经火遍大江南北,其中洛桑的口技格外出色。

“孩子们,我们首先试一试声音是怎么发出的,看看张嘴、闭嘴、捂住口鼻三种情况能否发出声音?”说着,孩子们各自尝试,最终得出结论:声音需要振动。

这时,陈彪接着将自己的口技练习心得教给学生,让他们尝试利用嘴巴开合的大小,模拟出管乐器的不同声音。

对口技、小品、相声等传统曲艺的表演技巧,陈彪没有专门向人学习,都是自己研究,他的兴源于《洛桑学艺》,1993年出生的他,小时候在电视机前,反复观看小品,反复尝试练习。

“小时候,陈彪也就读于前川二小,那时他阳光开朗,只要有节目,他愿意上,愿意琢磨,我们也给他创造舞台。”活动室外,前川二小副校长肖洁看着曾经的学生陈彪给现在学生上课,满是欣慰。

一次课程需要准备2天时间

小时候的经历让陈彪对表演充满兴趣,大学进入武汉体育学院后,他选择就读健美操专业,学校每有表演,他总会用嘴演奏上一曲或者说上一段相声。“长大了,我渐渐明白曲艺的魅力,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毕业后,陈彪返回前川二小任教。选择这里,他希望有机会能在学校开设兴趣课程,让孩子们了解曲艺表演,感受到快乐,更能从中感受到文化之美。“去别的学校首先要展示我在传统曲艺上的功底;还要说明课程开设的意义,回到母校,一切不言自明。”在前川二小,有个传统,鼓励特色教师教授特色课程。当“双减”政策落实,陈彪如愿开设语言艺术课,每周两次,主要为三至五年级的学生讲授。

“同学们,刚刚练习得怎么样?现在请同学上来表演展示。”陈彪话音未落,活动室里,40名学生齐刷刷举起了手。这是教学的目的之一,让每名孩子愿意展示自我,这是曲艺的作用。

刚开始,兴趣班的招生,并不火热,孩子们不知道学什么,自己演不演得好,但当陈彪在学生们眼前表演出一段口技之后,孩子们立刻来了兴趣,纷纷报名。曲艺,强调的是练,学生在练习中接受教师指导,兴趣班初步定下20人的名额,但是报名的学生远远超出预计,学生数增加了一倍。

孩子们一边表演,陈彪一边示范。在孩子们初步了解到口技后,陈彪在屏幕上投放相声小段。这是陈彪备课的成果,在上课前,他或观看或收听大量的传统曲艺,选择适合教授给学生的,最终整理出文字,一次上课,陈彪往往需要2天准备。截至目前,陈彪学习过的传统曲艺节目在千个以上。

欢声笑语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现在我首先邀请一名学生作为捧哏,我作为逗哏来把这个相声小段表演一下,等下,我再请一名同学作为逗哏,我作为捧哏,再表演一次,大家在看的过程中注重思考3个问题,相声小段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表演中需要什么样的语言节奏,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语言节奏。”说完,陈彪先后和学生陶轶扬、高翊菡表演了节目。

孩子们认真观看,仔细揣摩,并且尝试模仿表演,课堂内一片活跃。

“兴趣班里,我收获了很多,有欢笑,有表演,同时为了做好表演,我会努力弄清每个字的发音,每个小段的感情和逻辑,这对我在阅读书籍中也有帮助。”高翊菡参加过校外的主持培训,但她更爱上陈彪给她带来的课程,因为陈彪课堂上的内容,是实战,是表演,更是从曲艺出发,探寻中华文化,这与传统艺术培训训练技巧完全不同,这是陈彪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阵下课铃响,孩子们意犹未尽。陈彪没有宣布下课,而是又表演了一段口技和一段相声小段,这是下次课要教给学生的,先留下悬念,如同传统曲艺中常用的那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文化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也可以很‘好玩’。”陈彪说,这是他作为体育教师教授曲艺的初心,给孩子以舞台,让孩子接触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