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许成林在辖区为老年居民进行防骗宣传。 记者戴旻阳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11日讯(记者戴旻阳 通讯员杨冰)“孙奶奶,您再没买那个啥保健品了吧?”“陈奶奶,上次那个假警察后来再没联系你了,对不?”“罗奶奶,您儿子的病最近好些了吧?”6月10日,汉阳区马鹦路旁的钢管社区里,58岁的社区民警许成林正在社区巡查,他心里总惦记着辖区几户老人家中的疑难问题,“一天常常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辖区的老人们也都认准了这位“知心户籍”——“许户籍,你来了!”老年居民们的一声亲切招呼,是对他工作最大的肯定。
“管闲事”拦下一桩保健品骗局
“这旁边的钢管小区原先是钢管厂的职工住房,钢管社区也由此得名。”许成林介绍,总面积0.22平方公里的钢管社区属于混合型老旧社区,有7个居民小区,实有人口1万余人,65岁以上的老人1800余人,占辖区总人口的17.8%。
早上9时许,走进钢管小区,几位老年居民搬着小凳围坐在了居民楼一楼旁边,有的摘菜,有的摇扇,聊得不亦乐乎。见着许成林走近,几人连忙递上一个凳子。
一楼居民孙奶奶今年80岁,在钢管小区住了30多年。去年3月,她愁眉苦脸地找到许成林,说了自己的烦心事——她的工资卡和医保卡被女儿“没收”了。
原来,孙奶奶近半年里花费近3万元,在一家保健品店里购买了10箱羊奶、驼奶。女儿怀疑老人被骗,于是收走了孙奶奶的卡,还和老人吵了一架。
得知老人是被友人介绍前往汉口“听课”,许成林瞬间警觉了起来。他一边查看了老人购买的产品,一边嘱咐老人和家属警惕虚假养老保健品诈骗。最后还带着老人到汉口听课的地方查看,结果发现讲堂早已人去楼空。
“你上次说的我都听进去了,再不能买这些东西了,当时也是看着对方热情,不买点东西实在不好意思。”孙奶奶说。“这就对了,老年人有的爱贪便宜、有的心肠软,骗子恰恰就是利用了这些心理。”许成林说。
菜场、小广场都是他的反诈阵地
告别了孙奶奶,许成林又赶往汉阳1889小区。“小区的小广场上有一排廊道,这个时间应该有不少老年人在乘凉。”许成林说着,到地方一看,果然全是老年居民聚在一起聊天,见许成林带着一把印有反诈知识的手摇扇,大家赶忙将其让到廊道中间,许成林成了一群老年人中间的“明星”。
“骗子的骗局时时翻新,大家要关注反诈的相关知识,时刻警惕远离骗局。”许成林提醒说,随即,他给大家讲了最近收集到的一则受骗案例。“当时那个老人手机上收到短信,也不清楚是咋回事,眯起眼睛一看,结果说他涉嫌违法活动。”一边说着,许成林一边拿起了自己的手机,支了支镜架也学着眯起眼看。周边的老年人看他边说边演,听得聚精会神。
“虽然隔三岔五就会在社区居民群里发送反诈知识和相关案例,但很难保证每个老人都能认真看完,因此我想到通过演说的方式,把诈骗案例当作故事讲给老年居民听。”许成林介绍。
一次,辖区一年过七旬的刘奶奶向许成林反映,她此前收到了一家国外公司的理财短信,宣传一个理财产品收益丰厚,刚好手头有些积蓄,不免动心的老人回复了短信,结果被对方步步紧追,又是要老人上传身份信息,又是发送转账链接。老人想起许户籍讲的防骗知识,随即想找许成林咨询。经过许成林的讲解,老人意识到自己遭遇了骗局,许成林联系对方要求其删除了老人的身份信息后,对方再也没有联系刘奶奶。
早上菜场附近,上午小区广场上,傍晚小区进出口和周边小店里,这些都是许成林摸索出的老年居民经常活动区域,针对这些重点区域,他不定时的开展养老防骗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以来,许成林已成功预警劝阻267人,其中近半数是老年居民,截至目前,辖区电诈零发案。
早已搬家的老人有事还是习惯问他
在小区广场上忙活完,时间已到中午,许成林的头上已满头大汗。赶回警务室,匆匆吃过午饭,他又来到辖区的独居老人家中,与老人聊天谈心。
有空闲时间,一定去辖区老人家中“串门”。参警15年来,这成了许成林的习惯。
今年1月份,年过六旬的张女士丈夫瘫痪在床,儿子患重病急需送医治疗,张女士自己的身体也不好。许成林辗转联系上张女士的两伯伯,联手将张女士的儿子送到医院,还四处张罗,协调解决了张女士儿子近10万元的住院费用。
今年端午节前夕,原住在钢管小区的七旬老人程奶奶,又来到了许成林所在的社区警务室,咨询辖区老房子的房产证问题。虽然早已搬家,但老人认定了许成林。有事没事,程奶奶总会隔三岔五跑来和许成林拉拉家常。
“住在锦绣雅园的李奶奶与儿子的关系不太好,最近经过调解,儿子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上门看望。”“年近九旬的李爷爷和老伴子女不在身边,两老有什么需要会直接给我打电话。”……对于辖区老人们的情况,许成林如数家珍。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过得顺心、舒心,他知道,自己还要继续忙活下去。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当事人除民警外均为化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