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楚昭王墓园前发现数百米铺石神道,疑为连接各个楚王墓的道路

大武汉客户端 2022-06-11 22:15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11日讯(记者万建辉)6月11日是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武汉市文旅局在武昌龙泉山明楚王墓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员为龙泉小学的同学们上户外考古体验课,场地选择在该所刚刚发掘揭露的楚昭王墓院落前数十米开外的白凡石神道旁。

神道由楚昭王墓园中轴线延伸十多米,然后是一条与之垂直的神道向东西方向延伸,只是向西的神道延伸了数米即断掉,向东的神道则一直延伸200多米,与蓄积楚昭王墓排水明塘的排水沟相接。

考古队员曹继文介绍向东延伸的神道。记者万建辉 摄

记者现场看到,向东延伸的神道处在树林深处,两边灌木刚刚砍伐,白凡石两边是从其上刮去的新土、树叶及残枝。

为龙泉小学学生讲解考古知识的考古队员宋贝对学生们说:“我们脚下踩的是600年前明朝初年的石板。”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许志斌告诉记者,神道向东延伸的方向有第二代楚王庄王和第三代楚王宪王的墓,向西方向则有第四代楚王康王的墓。此前考古界一直推测龙泉山八代九位楚王的墓应该有一条道路贯穿,这个推测一直没有得到证实。此次昭王墓前神道的发现,部分地证实这一推测,同时也与文献中对楚昭王墓神道的记载吻合。

向西延伸的神道由小块方石筑成,只有几米长。记者万建辉 摄

至于向西的神道为何延伸数米就没有了?许志斌说,东西两边的神道应该是以昭王墓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当地有村民知道这个神道的存在,现在推测是上世纪70年代开垦耕地时破坏掉了,这些石板被人取走了。向东数米的神道,石板是小块的石头,而向西的神道和中轴线上的神道,是一米见方的大石板,可推测向西的神道是晚于向东的神道建的,所用石料和之前不同。

明楚王墓是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八代九位楚藩王的陵寝,各寝占地均在百亩以上,除墓冢外,原都有碑亭、茔城、大殿、配殿、祭台等建筑物,现多已不存。1982年,文物部门对昭王墓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1991年湖北省考古所和武汉市考古所对昭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金册(铜质)、玉印、腰带等100余件文物。

1381年,朱桢17岁就藩武昌为楚王,在黄鹤楼下的蛇山之阳的王府内,统治武昌诸地达43年之久。朱桢每年都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常常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于是,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镌上“龙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的诗碑,不久将八大家族居住的数千户人家的大集镇迁往山外,将环山一带划入王陵区。从此,灵泉山易名为“龙泉山”。朱桢死后为昭王,这里成为昭、庄、宪、康、靖、端、愍、恭、贺九王的陵寝与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