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晨曦
□ 长江日报记者吴曈
前不久,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凭借“三层仿生结构人工血管”项目的颠覆性及技术的尖端性,斩获“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优胜奖”。该产品是目前国内唯一、国际领先的仿人体自身动脉结构的人工血管,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预计2024年上市。
企业的创始人欧阳晨曦,是一名创业者,也是一名医生。在武汉的“医生创业”群体里,他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
6月7日,欧阳晨曦向长江日报记者讲述了自己创立武汉杨森前后的经历,他说,这也是一个与武汉大健康产业共成长的故事。
2003年,欧阳晨曦从国外留学归来,回到家乡武汉,进入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担任主治医师。人工血管可用于治疗多种血管疾病,当时,国内还没有自主制造的人造血管,在世界范围,直径大于6毫米的人工血管已普及,但小于6毫米的小口径血管研制仍是难题。渴望挑战的他,将此选定为自己的科研方向。
材料是最大的技术瓶颈。彼时,在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一篇关于蚕丝生物粉体的论文引起了欧阳晨曦的注意,他认为这种材料或许是适合制造小口径血管的材料。双方一拍即合,携手开启漫长的研发、试验之旅。
又一个“十年磨一剑”的故事由此诞生。2008年,全球首创聚氨酯复合材料“三层仿生结构人工血管”问世,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专利认证。2020年12月,世界首例聚氨酯人工血管的腹主动脉置换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顺利完成,这项技术正式在临床应用。
怎样让科研成果更好地造福更多病人?欧阳晨曦的答案是:创业。2009年,在武汉“3551光谷人才计划”的支持下,欧阳晨曦创立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重点从事聚氨酯人工血管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经过多年耕耘,公司人才队伍持续壮大,频获资本认可,已发展成为拥有1000平方米万级洁净厂房的高新技术企业。
这几年,在企业逐渐走向正轨之时,欧阳晨曦却选择“退居幕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的角色中去,致力于研发出更多创新技术和产品,他说,“把日常运营管理交给更专业的投资方,是最好的选择”。
如今,欧阳晨曦成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中心的主任医师,坚持定期坐诊、上手术台、治病救人,“我希望利用阜外医院在全国心血管诊疗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影响力,搭建起一个创新孵化平台,让更多的医生、科研人员能够顺利走上创业之路”。
过去5年里,在湖北武汉,一批如欧阳晨曦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们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越来越多惠及国计民生的高新技术产品加速落地,在荆楚大地涌动起创新创业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