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偏见|燃视频

大武汉客户端 2022-06-07 09:02

近些年出现了许多文化传承主题的纪录片,而且也广受欢迎。这些纪录片,记录着民族文化内容与民族精神,表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民族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纪实影像,对社会文化的个人部分或整体部分的记录,是对民族文化的“细碎化”的展现,传递出丰富的社会、历史、民族文化气质。

我印象深刻的是几年前叶军、萧寒导演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了故宫中珍世奇物的修复与修复师傅的生活故事。该片不仅仅是讲述国宝背后的历史故事或修复师傅的技术能力,而是体现了历史古文化在当今社会下的存在现状,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背景下,这些昔日的珍宝也许已失去了它的功能价值,但是作为历史的见证,文物与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碰撞到一起时,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芒,诞生出一种继承传统又脱胎传统的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不光是民族的历史,更是民族的当下与将来。《人生一串》《风味人间》等当下题材的纪录片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揭示,我们的社会在发展,同样我们的文化也在发展,当代世俗的生活也都是历史中的片段,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我们不能局限在过去的辉煌文明之中,更应该寻找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不仅具有5000年的历史文化,还具有丰富的当代文化内涵,这为人文纪录片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可供创作,对文化认同与传承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新时代,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我国需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让当代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占领文化制高点,是我们未来的文化战略。

纪录片是重要的文化输出载体,虽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在国际上目前依然充满了对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偏见,从国外纪录片取材中便可见一斑,从BBC出品的中国纪录片《BBC探访中国网瘾少年和戒网瘾中心》,到韩国出品的纪录片《可怕的未来——中国的九〇后时代》,再到日本NHK出品的纪录片《激烈中国》,国外媒体出品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看上去客观冷峻,实则有很强的主观性,并没有将中国社会锐意发展、中华文化温润化人、中国人民勤劳奋斗的美好形象展示出来。

近些年,一大批优秀纪录片在海内外上映,如《大国重器》《航拍中国》等,其展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与美丽的神州大地,这些优秀作品不论是叙事还是拍摄技术都已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但是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始终不及西方,这也是我们纪录片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纪录片的纪实性与真实性,是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手段,我们应通过纪录片扭转国外民众对中国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的偏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已向“一带一路”沿线的12个国家开展电视节目、频道、译制片以及纪录片的合作项目。一批优秀的国产纪录片纷纷在这些国家上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各民族间文化的碰撞与共生构成了中华文化交流发展的最大语境。这些作品将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与奋发向前的当代文化一同传播给国外观众,向国外人民展示一个真实、充满活力与机遇的中国社会。